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香港澳门
站内搜索

关键词:

搜索范围:

工作管理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英文网站
首页 > 报告 > 报告 > 全国公众信息服务门户网站

当今世界科技与人文

2006-04-14本文被阅读过13206次[推荐][打印][保存][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清华大学教授 张岂之

  科学技术和人文有什么关系,二者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关系密切。光说这种关系我觉得意义不是太大,我的讲题偏重于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究竟有哪些特色,最后回到这些优秀文化的特色和科学技术与今天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有什么联系。

  文化这个范围很大,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单一的,例如有许多朋友喜欢书法,当然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的朋友喜欢绘画、美术,当然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的朋友很喜欢欣赏古代的器物,那当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还有我们的古代建筑在北京可以看到很多,也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多种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门类中间,有没有共同的精神贯穿进去?我觉得有。我根据若干年的研究,个人的看法,中国古代所有优秀文化理念的一个基本精神用一句话来讲,就叫做研究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什么是天道呢?天道就是自然本身的规律。什么是人道?人的本身,还有社会的规律。形形色色的、多种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天道和人道的关系这两者怎么协调。

  从比较小的范围来看,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生活质量怎样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当然不能离开科学技术和很多现代化的设备。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怎样和天道融合成一体,仍然是今天存在的一个大的问题。许多朋友生活里所发生的矛盾,所遇到的问题很多都可以归结为天道和人道分裂了,二者不相连了,怎样来补救这个问题?是我们有很高的生活质量,很好的心态、精神状态。所以今天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理念的基本精神,天道和人道十分重要。我归纳起来,分几个问题,给朋友们讲一讲。

  第一,中国古文明的起源问题。

  朋友们旅游的时间,到很多名胜古迹去了,有一个印象,中国的文明有五千年连续不断的辉煌文明。为什么说五千年,不是三千年、两千年?五千年从什么说起?如果是古人想象的名词“五千”一个整数,那就没有科学性了,实际上不是这样。“五千年”这三个字很有科学性。在中国幅员之内我们的古代文明究竟怎么产生的?现在解决这个问题有材料。考古学家最近几十年以来发现,中国远古社会很多的农业遗存,中国农业生产到现在可以计算有多少年呢?我们可以看的东西有七、八千年之久,有几个地方朋友们可以看一看,例如到河南的新郑,一个农业的遗存,距离现在七千年到八千年之久。离北京不太远的河北的武安、慈山的农业遗存,距离现在也是七、八千年,东西摆在那儿,所以我们看了这些东西以后,头脑里面就有个印象,我们中国在七、八千年以前就有原始的农业生产。比较远一些的西安东郊有一个半坡遗存,半坡遗存里有很多谷子,什么叫谷子?谷子就是今天所讲的小米,距离现在六千年。所以在六千年以前,就在今天西安所在的地方我们的远祖已经开始吃小米了。浙江余姚有河姆渡的文化,里面有稻米,距离现在七千年。这都是实物不能靠你推断,都可以看得见,看得清楚。所以,农业的考古给诸位朋友们一个概念,距离今天七、八千年,中国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而中国古代的文化,就是从原始农业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从世界文明来看,所有的原始农业和大江大河是分不开的。中国古文明产生于两条母亲河,过去只讲一条黄河不对,有两条,一条是黄河,一条是长江也叫做扬子江。过去还有个看法,中国的古代文明从北方开始,从黄河流域开始,然后慢慢向南方长江流域传播,然后发展,这也是一个错误的历史观念,不是这样的。根据考古的发现,黄河流域在六七千年以前,长江流域在五六千年前产生的一些器物各有特色,不能说哪个高,哪个低,各有特色,多元文明。中国古文明是多元化,特别是在距离今天五千年左右,在两条母亲河的流域旁边有很大的发展。所以中国的古代文明距离今天有五千年的历史,从黄帝和炎帝开始同原始的农业是分不开的。

  距离今天六千年,用科学技术上的名词来看,当时有没有原创性的文化呢?当时没有,只有一些文化的观念,有一些文化上的发明,还没有系统的原创性文化。一直到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原创性文化才比较丰富成了体系了,而且有文字系统的表述,世世代代影响中华民族。

  中国人在历史上有哪两种原创性的文化呢?一个就是儒家文化,儒家的原创性文化。虽然在座的很多朋友没有时间去读孔子的书,读荀子的书、孟子的书,但是我们血液里头都凝聚着这样的东西,儒家原创性文化的中心点就是做人要像人的样子。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创性文化,就是道家的文化,老子、庄子,他的原创性文化给他一个名词,就叫做自然的文化观,天道和人道二者统一起来,认识很深刻很有味道。

  两大原创性文化世世代代相传,在我们中华民族子孙的心态、思想、观念、感情上都给予了很大的影响,一直到今天这个影响还在继续发生作用。如果把这两大原创性的文化做一个比较,我们说儒家的原创性文化很厚重,很扎实,很实事求是。而道家的原创性文化很飘逸,很清俊,提高了人的审美价值。一条母亲河的黄河抚育了儒家的原创性文化,另外一条母亲河长江,也叫扬子江,抚育了道家的原创性文化。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生活在21世纪初,回顾过去觉得很幸运,幸运在哪里?我们在几千年以前就有两条母亲河,两条母亲河抚育了我们的原始农业,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吃大米、稻米,最早吃小米的民族之一。还有一个民族,时间跟我们差不多,就是印度民族。而且我们又有两条母亲河抚育了两个大的原创性文化,使得我们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很丰富的积累,使得我们后代子孙在文化上、精神上感到非常充实,这在世界历史上没有过。

  第二,天道自然,人道无为的哲理。

  天道和人道的表现形式,天道是自然而然的,人道应该是无为的,这是道家的学说。最早提出这个命题的是2500年以前,中国有个很著名的哲人,我们都叫他老子,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间,人们把老子形容成这样,形容成那样,所以老子就变成半神半人的样子,真实姓名也不知道,不大了解。老子有他的姓,有他的名,姓李,名耳。他是春秋末期的人,距离现在2500年左右,但是世代相传一般都不叫他本名了,叫老耽,在我们中国古书里头,老是尊称,王老、张老、刘老,那是尊称,老嘛,德高望重。什么叫耽?古书上很多解释,取一种解释,老子的耳朵很长,耳长是耽,李耳这个人的耳朵很长,又是一个老者,所以给他简称为老子,也叫做老耽,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有没有书?有书,都是他自己写的,他的学生给他整理出书,这个书的名字叫做《老子》,又叫做《道德经》或《五千言》,因为只有五千个字,而且是韵文体很容易背的。

  如果诸位要求得精神的平衡,要保持心灵的安静,我建议大家读一本书,这一本书叫《老子》,但是老子这本书有很多学者翻译成白话文,翻译有的好有的不好。翻译最好的一本书就是现在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任继教授收藏的。现在大学里面博士生导师,有的科学院院士让他的学生来背《老子》这本书,五千字,华东科技大学博士生要背这五千个字,然后进入博士课程,如果你背不下来,理解不了里面的意思,还没有办法进行博士课程的学习。

  这一本书很系统的讲天道或人道这两者怎么融合成一体。在五千个字里头,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就叫做“道”。道用得最多,一共出现了74次。究竟什么是“道”?我把《老子》第一章给朋友们读一下,道和道非常道,有人讲出来的那些道不是我所讲的那些长道。名和名非常名,可以叫出来名称,不是我所理解的那些常名,好像没有办法解释这个道。无,无声胜有的无,无名天地之时,无就叫做天地宇宙的开始,就叫做无。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无”?桌子上没有这个茶杯,无,没有,我这个桌子上没有一幅画,叫做无,有一个条子,今天我家中无人,没有人,叫做没有,老子讲的这个无是不是没有了?老子所讲的“无”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空间,无限的空间。空间能看到什么东西呢?都看不到。还有第二个含义,无本身没有确定性,空间一些的东西,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你说它有多高,多长,讲不清楚。无,一个是指的空间,一个是没有确定性。和我们现在量子力学里面那些原理相符。第一,无要有空间,但是本身又没有多高,多长,多大、多小,没有确定性。和“无”相对称的还有“有”,道就是“无”和“有”两者结合起来的,什么叫“有”?万物最初是什么形态?谁也讲不清楚。老子说给你一个名字,叫做“有”,“有”是什么样子?我讲不清楚,就叫做“有”,存在了,有了。道就是“有”和“无”两方面的统一组成的,很有科学性。后来几千年的人类科学的发展,一直到今天,中国古代哲人书哪一本翻译的外文最多?就是《老子》这本书。现在看来,中国老子的思想里蕴藏着很深厚的智慧之泉,在世界科学发展里也很有影响。

  “大”里面有一个是天道,天道是自然的规则,老子在书里写,天道有个特点,不言。天道会不会每天发表演说?不会的,自然的规则,早上太阳就出来了,晚上太阳就落山了,春夏秋冬四季循环,要天道讲讲话,无言,不讲话的。天道争斗不争斗,天道不争斗。天道还有个特点,广大无边,囊括一切。老子书里面讲了八个字,后来我们把这个八个字经常用到法律询问里面,“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都囊括在里面,这就是自然的规则,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和其它东西争斗,也不需要爱哪一方面,又疏远哪一方面,都是大公无私,一样的。

  大究竟运动不运动?宇宙的规则运动不运动?整个自然运动不运动?老子讲是运动的。

  怎样运动?用五个字表述,“反者大之动”,大的运动总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以至于回到原初的一个起点,就叫做反,向相反的方面运动。正因为向相反的方面运动,最后都有一个结果,什么结果?物极必反,发展到顶峰、高峰,然后再回到原来的起点。根据这样的情况,人怎样认识世界?自己给自己建立个美好的家园,老子提出个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强,不会被任何东西所征服?有的人说大树,几个人都合不来的大树最坚强,再大的风也不能把树刮倒,老子讲,几个人合围的大树不见得是坚强的。当时也有人讲,也许用铁,当时有了铁,但是不叫做铁叫做金,用金铸成的武器是最坚强的,老子说不见得,还有比一种好的武器更好的武器来征服它,所以不见得。世界最坚强的是什么东西呢?老子回答一个字,水,水是最坚强的。水的特点是什么?水的特点是很卑下,由高处向低流,从西向东流,它很卑下。而水不多讲话,不断地日夜在流淌着,然后给人民幸福,它也不和人民去争取什么,很自然的在那里日日夜夜,不断地流动着。古代的哲人,中国古代对水有特殊感情。《论语》上说孔子站在水滴旁边,他又感慨地说,水日夜不停地流动,日日夜夜如此,从来没有停止过。孔子认为,人就应该学水,自强不息,无所昼夜,不断地流动。在老子看来,水最坚强,任何东西都克服不了水,水是远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具有最旺盛的生命力。世界上最坚强的东西是表面看来很柔弱,而实质上是最坚强的。表面坚强的东西,实质上也是最脆弱的,相辅相成,很辩证的。后来我们把这一点引申过来,形容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叫做“勉励长征”,刚柔相错,光是刚不行,一下就砍断了,必须要柔,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就成了中国古代哲学里很有哲理性的一个命题了。这个柔气,老子给它一个名字,叫做“无为”。无为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成天在家里睡大觉,不是的。无为不强为,不勉强去做什么,要创造条件使事情恰好具备了成功的必要条件,积极争取,而且在表面上不要锋芒毕露,锋芒毕露以后,敢为天下先,遭受了各种嫉妒、打击,把你扼杀在摇篮里头也不妥当。韬光养晦,在一段时间里积蓄力量,等条件成熟的时候,再表现自己的有为。

  对统治者来讲,老子讲什么是无为呢?就叫做不扰民。成天在那里扰民,使老百姓不安宁的生活,他很反对,不要扰民就是无为。对自身来说,要像水一样,你本性是为性,就叫做无为。对人来讲,要自甘于人后,不要争。要激流勇退,要淡薄名利,保全自己,这都是柔弱哲学,无为的哲学。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

  老子特别提醒众人要用天道和人道统一的关系梳理自己的精神,你在追求真理的时候,把个人名利放在另外一边,在这样的条件下,就没有什么痛苦了,你的精神永远振奋。而且你把天道和人道统一的精神用来梳理自己的身体,使阴阳能够协调,使你的身体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得到健康。而且你的心胸要宽大,要容纳百物,为而不露,勇而不显,这样你就处在心情安定的状况之下。

  今天我们看来,这样是不是有些消极?对古人由我们朋友自己去评论他,他就是这样的想法。2500年以前,我们大则忍。哪些是我们今天可以吸取的,哪些不能吸取?根据自身的情况去了解,但是老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2500多年以来,曾经使许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得到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协调,取得很大的好处。

  老子以后,道家还有一个大人物出现,叫做庄子。庄子给我们留下了一部书,就叫做《庄子》。《庄子》这部书比较大,不止五千字,很大而且很难读。大部分就是寓言故事,要由人们自己体会是什么情况,究竟讲的是什么内容。庄子的贡献在哪里?老子讲,天道和人道要统一,庄子就发现了人道和天道有很多不一样的,很多矛盾的地方怎么统一起来?天道和人道有哪些矛盾?庄子讲了几个例子,给朋友们说一说,确实讲的很好。

  庄子讲天道是自然的,自然而然,早上太阳出来了,晚上太阳落山了,没有人的行为。但是人道不一样,人道要自己努力奋进,人道要是完全像天道那样,自己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怎么办?怎么再去理解老子所讲的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庄子举出一个事加以发挥,这个故事的内容是这样讲的,大地的中央有个主宰者叫地,地的名字就叫做“混沌”,怎么讲混沌?在我们的古书里讲,没有眼睛,没有嘴巴,没有耳朵,没有鼻孔,没有七窍。还有两个地,南地、北地,这两个地商量,说混沌过去对我们两个人都不错,你看今天混沌身上没有七窍,美好的东西眼睛看不到,悦耳的音乐也听不到,美味佳肴他也品尝不了,他没有嘴巴,很香的花味他也闻不到,他没有鼻子,很痛苦。怎么办?这两个商量,我们想办法在混沌身上打开七窍,因此每天打每天开窍,在混沌身上,七天打了七个洞,七窍是开了,结果混沌死掉了,不能在混沌身上开七窍了。这个故事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要让人道去学习天道。这里讲出了一个哲理,不要用人的模型去改造自然,你要保留自然的特色,不要把人的模型作为整个世界唯一的一种模型,要允许混沌的存在,要正视它的存在,无非讲这个道理。

  什么叫无为?就是不要伤害自然,不要去破坏自然,不要老以人的眼光改造自然,这就是老子的无为,很深刻。庄子又讲,在天道看来,一切都是平等的,但是以人道的眼光来看不是这样的,因为人道看问题经常有片面性、主观性,庄子又举了一个例子,很有意思。一个老者家中,养了一批猴子,要喂它吃松子,朝三暮四,早上要喂三升松子,晚上喂四升,就叫做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就来了。猴子不干,太少了吃不饱,罢食了不吃了。老者想变一下,怎么变?早上喂四升,晚上喂三升,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就变成为朝四暮三,猴子高兴得不得了,欢呼雀跃,我们的老者真好,对我们真优待,这么多松子给我们吃。这个故事讲完以后,庄子几句话语评论,名实未亏,数量,朝三暮四加起来多少?七升,朝四暮三加起来也是七升,数量没有变。实在的东西也没有变,松子也没有变,但是猴子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愤怒,一会儿欢呼雀跃,一会儿又罢食不吃饭。庄子这个人是不是在骂猴子?不是。他是在引申,把猴子比作人类,你别看人很聪明,实际上在庄子看来,人有的时候和猴子一样,相当愚昧的,他抓住一点,不计其余,时而高兴,时而愤怒,毫无道理,他没有像天道那样满怀自然这样的胸怀。

  天道和人道中间有很多矛盾,怎么解决?庄子这本书第一篇的题目就很好,叫《逍遥游》。逍遥今天的意思翻出来就叫做自由。一个人怎样才能自由?一开始就举个例子,大鹏一下子从地上冲向太空,一飞就飞到九万里。庄子就分析了,大鹏之所以能够飞,因为它有待它依赖的条件,一个条件要有风,没有风,大鹏飞不起来。第二,它也要有翅膀,如果没有翅膀,它也飞不起来。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大鹏才能飞九万里,没有这些条件,大鹏飞不起来。世界上有没有一种东西没有条件,就可以进入某一种世界,庄子说有的,在《逍遥游》里开出一个药方。第一,无己。你不要有自我,如果一个人老是宣扬自我,每天说,考虑都说我,考虑都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个人的事情,逍遥游进不了自由世界,要无己,要突破你自己狭小的范围。第二个条件,要无功。你没有功名心,把一切看得很淡,很自然。第三,你要无名,不要老是想把我的名字将来写到历史书上,永垂千古,后世人永远提到你,不要这样想。

  如果三个“无”做到以后,就可以进入逍遥之游,进入自由之乡。能不能做到?对普通人来讲很难做到,但是在一定的时间里用无己、无功、无名协调自己过分膨胀的功名心,就可以做到。所以,老子、庄子给我们留下这些文化遗产,究竟今天还有什么作用?朋友们自己去体会。在历史上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间,老子、庄子这些思想对我们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来讲,心灵上起了协调作用,有它存在的道理,而且帮助我们认识了宇宙天道和人道之间各种复杂关系,它是很有道理的。朋友们在商场,在学场,在实际生活里头肯定有不少的精神烦恼,需要用理智去克服,借用老子和庄子某些哲理来协调你的精神,我相信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给朋友们举些例子。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有个特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都有大志,要平天下,给老百姓做好事。所以在历史上很有成就的大文学家、思想家等等都想做大官,不是谋私利,因为只有平天下,才能实现他的远大抱负,但是做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做不了很大的官,在这个情况下究竟怎么办?一个唐朝的大文学家韩愈,文启八代之衰,文章漂亮极了,我今天还读韩愈的文章,但是他老想做官,老想自古平天下,但是到了一定的情况,他就把做官这个念头放到次要的地位去了,而且敢于讲真话,在唐宪宗的时期,在京城长安,把佛国舍利要引到护国寺,万人空巷,那时候佛教在我国非常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韩愈要给皇帝上书,上书的名字就叫做《鉴隐佛国表》,劝告皇帝不要提倡这样大规模的迎接佛国舍利,花费了多少钱,国库空虚使得老百姓浮躁起来,无心从事于生产等等,坏处讲了很多。韩愈清楚不清楚这个表呈上来以后,他做官的命运可能就丧失了?当然知道,但是为了真理,他就把这个平天下的愿望暂时放在一边,讲真话,讲实话,很了不起。

  我们现在看古人的书,老想做官是不是都是官迷?不是的。古代社会和今天不一样,今天我们给每个人发展的道路是多方面的,都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给人民的幸福生活创造条件。千千万万条路都可以,在古代不行。在古代看来,要给老百姓做好事,只有做官。但是到结骨眼的时候,他还是要讲真话。

  唐朝的诗仙李白的诗里确实抱负很大,为老百姓做好事,但是,唐玄宗只是在想到要写乐曲时才把李白找来了,所以李白很不满意,觉得小看自己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安于自己的这种情况,史料里也有,就是李白让宦官高力士给他脱靴,发泄自己的不满,用古代的名词来讲就叫做“狂卷”,和一般人不太一样,有他特殊的性格,特殊的性格里头对当朝者、当政者有所不满。脱靴以后能不能再做官了?恐怕做官的机遇就微乎其微,用现代的语言讲,就叫做接近于零。这也是很好的例子。

  所有这些都和儒家思想、道家的天道和人道统一的思想分不开的,就是这些非常深刻的哲理性,给中国古代培养出了许多为人民着想的知识分子,两三千年过去了,我们今天还在怀念他们。

  第三,知性知天的哲理,

  知道了人性就知道了天气,这对中国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儒家很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他的思路和老庄不大一样,他首先分析人道,不是首先分析天道。什么是人道?人性究竟是什么?他要分析。在战国时期,当时中国还没有统一,各个诸侯国之间有交流,普遍关心的问题就是什么是人性,大家都讲一讲什么是人性,很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都要在这个问题上表态,是什么看法。孟子也要表态,在《孟子》的书里表述得很清楚很系统。孟子的理想社会,拿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小康社会。什么是小康呢?第一,农民都有一定的土地,而且土地是属于农民自己的。除此以外,农民还要种桑树,养蚕,还可以做丝棉袄,当时没有暖气,只有丝棉袄,这是理想社会,70岁以上的老年人要穿丝棉袄,保养自己的身体。而且要养家畜,有家畜以后,岁数大的人才有肉吃,保持体温。当时没有养老、保障这一说,但是孟子对老人有这样的提法,而且要让少年人受到教育。他把这种政治称之为人本的政治,以人为本的政治,也称之为人政,内部的一种政治。

  为什么人能够实现人政?为什么人有小康的理念,原因在哪里?要论证要说服大家,孟子从人性方面说服了,他说人一生下来以后,先天的就具有四种心理状态,也叫做人性。

  第一叫做爱心,用他的话来讲就叫做恻隐之心。一个小孩儿快掉到井里去了,人赶紧把小孩儿拉过来,不要掉进井里去了,阿猫阿狗就不管了,它没有这个爱心,这说明人性是善良的。

  第二,人有羞辱之心。哪些是羞耻的事情,哪些不是羞耻的事情,能够区别,羞耻的事情不去做,人很小的时候,父母一骂他,他就哭起来,有羞耻之心,阿猫阿狗没有羞耻之心,再骂它也不哭。

  第三,谦让之心。孩子懂得谦让,这也是很好的,所以就有孔融让梨。

  第四,是非之心。能够区别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

  有四种心理的内在素质,可见人性是善的。正因为有四种先天很好的素质,所以人可以成为圣贤。光有四种很好的心理素质够不够?不够。必须要把善心充分发挥出来,怎么发挥?孟子设想了很多很好的方法,人有很好的人性作为基础,就好像白纸一样,在白纸上可以写字,可以画画。在战国时期,纸张还没有发明出来,这是后人说的,后天怎样使得人性发挥出来呢?有些哲理性一直到今天对我们都有启发。

  第一,凡是做成功一件事情,必须懂得一种人生的哲理,八个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对一个人的成长、成熟起决定性的作用,忧患使人很快成熟起来,使人很快聪明起来,使人很快的取得经验,忧患对人有好处,没有什么坏处,不要怕忧患。安乐使人的意志消沉,使人不想学习,使人停止进步,所以叫做死于安乐,对今天仍然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一个人遇到挫折以后,把孟子的书打开看,稍微消化消化,郁闷、沉闷、心理不平衡以及失败的痛苦就会减少很多。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诺贝尔奖的得主杨振宁博士。他在中学里数、理、化方面表现了自己特有的才能。抗日战争时期,在昆明西南联大附中读书,有一年暑假,他父亲讲这个暑假你不必再搞数理化,我请一个语文老师教一教读古文,读一读孟子的书,他将信将疑,后来读了孟子的书,而且很多篇章能够背下来,所以日后杨振宁博士经常讲,他小的时候读《孟子》,读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铭记于心,后来在求学研究科学的道路上,不断从这句名言里得到力量,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他前年回来在清华跟青年教师说要读《孟子》,并且现身说法,“我小的时候读《孟子》,对我一生的做人、办事、研究学问都很有功效。《孟子》的书里有一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老天爷把很重的担子放在你的身上,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首先要考验你,要锻炼你,让你的心理状态感到很大的痛苦,各种失败的教训要你去消化、总结,劳其筋骨,让你受苦,在身体上受到各种苦,然后锻炼出来吃大苦、耐大劳,才有成功的希望。”

  还有一位是教育界很有名望的马寅初先生,提倡新人口论,提倡计划生育,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先生经过周密的调查,提出这个主张,以后受到批判。他是北京大学的校长,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写个检讨,写了检讨以后,过了关再说,马先生拒绝了,他说我不能这样做,真理就是真理,我哪里能够丢掉真理,自我检讨,然后过关,不存在这个问题。在自己的书房里,在非常困难的日子里,在《孟子》里写了一句话,横幅挂在自己的书房里,培育内心的一种正气,这个正气就是自大、自高的精神,不怕威逼,不怕痛苦,不怕困难的精神,用这种精神克服目前的各种困难,马老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从《孟子》书里吸取的精神和理论,很值得我们学习。孟子的基本观点,人有很好的素质,把素质发挥出来,的确要通过后天的学习,要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人生哲学。年轻的朋友们正在创造事业的过程中,没有不遇到挫折的,没有不遇到痛苦和困难的,关键在于孟子的两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去。

  第二个方面,孟子认为做人不说假话,要经常说真话,如实讲出来。《孟子》里有一个故事,很有趣,齐国有一个人,在战国时期,有妻有妾,每天早上告别妻妾,说今天有王公大人要请我去赴宴,所以我不回来吃饭了,到了晚上,齐国的人回到家里,用手摸一摸嘴醉醺醺的样子,今天王公大人请我吃高级的饭,我吃的多没办法行动了。后来他的妻妾有点怀疑,怀疑在哪里?宴会怎么如此之多?当时的酒没有今天这么多酒楼很少,现在每天有赴宴不足为奇,当年每天赴宴不得了。他的妻子跟踪而去,看看哪一个王公大人每天宴请他,看到他的丈夫不是到王公大人那里去,也不是到酒楼去,而是到坟场去了,有很多上供的肉、酒,这位说大话的齐人没有任何人请他,他摸摸嘴吃的东西都是上供的东西,妻子一看把生活完全委托给他,恐怕没有钱财了,然后回去就告诉妾,我们把我们的生命委托给这个人是不可靠的,妻妾正在院子里抱头痛哭的时候,这个齐人又故伎重演醉醺醺的回来了,抹抹嘴说,我今天吃得太饱了,饱得不得了。故事到此为止,孟子也没有再发挥了,这个故事别人看了以后,笑完了留下的就是沉思,说明做人还是要老老实实的,不能说假话,把妻妾都骗了,把所有人都骗了,还怎么做人?

  孟子最善辩,最能辩论,而且文字说理性非常强。他最爱骂人的一句话就是四个字,衣冠禽兽。穿着衣服,冠是戴着帽子,同人一样,但实际上是禽兽。庄子不怎么骂人,但是孟子骂人骂得很凶,孔子也不怎么骂人,学生老睡午觉,不好好学习,他最多说一句话,朽木不可雕也。后来学生表示愿意悔过,愿意好好学习,孔子又表示,你还是有前程的。最犀利的就是孟子。为什么人有善心?为什么人能不断向前进取?为什么人能记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人生哲理?孟子怎么回答的,天意,天就是这样安排的,老天爷就是这样安排的。所以,知道人性以后,知道天性都是道德化的,道德化的人性,道德化的天性,人道、天道,最后达到的目的,人道和天道完全统一,完全符合起来。但是,推论的方法和老庄的完全不一样,儒家的文化也有很大的理想。

  第四,天道变化,人道自强不息。

  天道在不断变化,人道就会自强不息。到战国时期很多儒者,读书人研究《周易》这本书,是算命的一本书。但是这本书不能完全归结于迷信,有很多人生哲理。这本书在西周出现,到战国时期,经过好几百年的时间,很多读书人要把这本书研究研究,究竟有哪些哲理性提炼出来对人有好处。所以战国时期,很多儒者就研究《周易》这本书。研究的论文就形成一个论文集,就叫做《易传》,把《周易》里的基本观点加以阐述,就叫做《易传》。

  《易传》一共有十篇,其中一篇就叫做“细词”,把《周易》最根本的精神提炼出来宣传。“细词”把算命、占卜的身份降低了,把哲理性提高了,所以在“细词”里就提炼出两个观念,一个观念就叫做阴,一个观念就叫做阳。阴阳这个观念早就有了。什么叫做阴,什么叫做阳?在中国古籍里是怎么产生的?这两个概念的产生和农业生产分不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山向太阳的那一面,要给它一个名词,就叫做“阳”。山背阴的这一面就叫做“阴”,最初和农业生产联系在一起,产生这两个概念。然后这两个概念再赋予道德的含义,赋予人生的含义。《老子》这本书里,阴阳已经含有道德的含义了,含有哲理性了。到《易传》里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有两种,一种是阳代表刚强,阴代表柔弱,这两方面都需要。一个人生下来,必须具有两种品质,一种品质是刚强,原则性很强。第二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需要柔顺的性格,不是那么呆板的硬碰硬的,需要迂回曲折,讲究灵活性。所以原则性和灵活性后来是革命队伍里经常用来讲战略、策略,实际上含义早在《易传》里就有,阴阳都需要,人认识世界都需要这两个方面。做人处世这两个方面都要应用,而且应用得非常巧妙,非常灵活,非常强大,要做到这点是非常困难的。

  《易传》里还有一部分,就叫做《象传》,用一些具体的形象说明一个哲理。例如钱卦用形象说明,天行间,君子以自强不息。什么样的天行间,自然界老在那里运行不停的运动,人应该怎样做呢?君子以自强不息像天一样,天始终在那儿运动,人不能懈怠,不要怕失败,目标确立以后朝着目标英勇奋进。始终坚持向前进。八卦里还有个地卦就是大地,地势宽,所有的东西都在大地身上,房屋在大地身上,树木也在大地身上,所有的东西都在大地身上,大地的负载量非常重,能够包容万物。这种性格用在人身上,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的道德、知识和能力,应该像大地一样,容纳万物。这两句名言就出来了,“天行间,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宽,君子以厚德载物。”

  1912年,现代大学问家梁启超先生到清华去做讲演,他说我现在从《易传》里找两句话贡献给清华,希望能作为你们学校的校训,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变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直到今天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这八个字。每个人做事情,在人生道路上有目标以后,就应该自强不息,不要怕失败,不要怕迂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第二,载物,道德、知识能力不断积累,深厚的程度像大地一样,包容了万物,而且肚量很大,能够容纳各种意见,不轻易失态,不轻易发生情绪性的变化,凡是做大事情的,都有厚德载物这个本领,不是听了一句话不高兴,立刻情绪化,大发官火,没有这样的情况,都是很能容忍的,包容万物,然后慢慢消化他的意见里有没有对的。凡是很容易情绪化的,很容易暴怒的,很容易欣喜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人,这些人需要在情绪上调整自己的性格。古代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的真理、哲理,几千年以后还有普遍性,现在还可以做参考。

  第五,天道和人道后来的变化,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对抗和融合。

  我们研究中国文化,不能不研究佛教。佛教什么时间从尼泊尔传到中国来呢?西汉末东汉初,唐代佛教传入中国本土,经过700、800年的摸索,到唐代慢慢可以融合起来。

  佛教里有两个东西是中国本土文化过去缺少的。佛教里有一个很吸引人的东西佛性论。什么叫佛性呢?佛家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在他们看来人生是一片苦海充满着痛苦,痛苦凝聚在四个方面,生、老、病、死。生,每个人体会不了,母亲能体会得了,但是儿女体会不了。老的痛苦一般都能体会到。病,只有生病才知道健康的可贵。还有死也非常痛苦,把四大苦难作为佛教理论的基础。怎样才能摆脱这些痛苦,这就需要有觉悟。觉悟是佛教的名词,革命者把佛教经典“觉悟”这个词借用过来,能够灌输一个新的行业,人人都觉悟,革命的觉悟。纵身一片苦海,必须要解脱,摆脱痛苦,相信佛教,进入极乐世界。每个人都有觉悟之心吗?佛教有些宗派认为有,觉悟之心,给他一个名词,就是佛性,人人皆有佛性,或者某些人有佛性,某些人没有佛性。

  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就遇到一个问题,是不是人人皆可成佛?是不是人人皆有佛性。中国本土的文化有一个特点,人人皆可成为圣贤。没有说哪一种人不可以成为圣贤的。儒家认为人人皆可成为圣贤,这样结合以后,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有佛性,这还不能解决问题。中国的本土文化还有一个特点,不能等待几百年、几千年,成佛经过修炼,什么时候成佛?能不能当时成佛?我下了工夫当时成佛,已经把生老病死人生看透了,看通了,能不能当时成佛?印度有些佛教说不能当时成佛,要累世修行,然后才能成佛,下一辈的情况如何我们不晓得。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方面得出结论,当时可以成佛立地成佛,不但立地成佛,而且过去做了坏事情以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唐代的信徒很多。从唐代到北宋,一直到南宋,经过很长时间的磨合,到南宋出了朱熹,儒家的这套,道家这一套都融合为一个整体。朱熹的观念是“理”,理就是事物存在的规律,天塌不下来,你在家里就应该孝敬父母,这就是理,在书院里就应该尊敬你的师长,这就是理,理是第一。理相当于佛教里的佛性,最根本性的东西,把佛性改成理,人人都向理学,理就变成世界上的了。朱熹的学生说:“先生,我父亲有病,请假回去,请朱老夫子给予指示”。朱熹说,按理执行,你觉得怎么合理就怎么去做,朱熹教学生按理执行,自己提出具体的方案,而且读几本书,首先读《大学》,第二部读《论语》,读孔子的言论,第三要读《孟子》,进一步深化,第四步要读《中庸》,天道和人道合一,通过理合在一起。

  朋友们,不管科技怎样发达,我们的现实生活质量绝对离不开科技。没有各种现代化的装备不行,但是大家都清楚,还有另外一方面的生活,就是你的精神生活。白天在公司很忙,晚上回到家里去以后,仍然坐在电脑面前,会感到枯燥不堪,觉得人生的兴味很少,这时你需要精神的协调。精神的协调是什么?是人文的。也许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天道、人道,你在电灯底下读《庄子》、《孟子》,再读一点朱熹的理学,把白天的疲劳忘得干干净净的,这比泡酒楼要有意义的多,比在排球上消磨时间也有意义的多。最浅显的来讲,以人为本,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既要看到人经济上的需要,物质生活需求,又要看到人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把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所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人文和科技高度结合的理念。

  最后,希望在座的朋友们共同在以人为本的人文和科技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前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文章主题词:
    评论
    称 呼:  
    评论须知
    • ★ 在本网发表言论,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有关法律法规;
    • ★ 请勿发表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言论;
    •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 在本网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评 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