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8-10日,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示范推广区教师培训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10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各中小型科技馆、县级校外活动中心的50名科技辅导员参加了本次培训,在3天时间里学习和分享校外科学教育的方法和经验。本次培训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宣武区青少年科技馆和北京教学植物园共同参与了培训单元的设计和组织实施。
校外科学教育需要巧妙的教学设计,将明确的任务、有效的媒介串联在一起。本次培训班的第一个环节,由中关村一小的赵宇老师巧妙地用二维码、文字和视频方式快速介绍了“中国科协-英特尔求知计划”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特点,并让大家亲身体验了该课程的第一个活动——认识同学。在这个简单却有趣的任务驱动下,教室里很快热闹起来,来自不同地区之间学员的陌生感也很快消除了。
北京西城区教师研修学院的李莹老师介绍了自己多年来在奋斗小学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方法和经验,和利用科技场馆的场所、设施设备和专业人力资源开展校内外科学教育活动的方法。原中国科技馆馆长李象益老师用创新、生动的方式给学员们介绍了科技馆的发展特点,并着重介绍了世界各地科技馆中有意思的公众教育活动。
“身心总动员”是学员们对本次培训的最大感受,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学员们一直在参与和体验不同场馆设计的各项科学教育活动。在宣武区青少年科技馆,学员们参与了DNA双螺旋艺术链、纸模飞机和立体眼镜的制作,这些有趣的科学小活动所采用的器材都很简单,但是它们可以有比较丰富的变化,既可以用作短时间的广场公众活动,也可以作为校内科学课程的某一个环节。在北京天文馆,学员们不仅了解到天文馆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特点,还亲自动手和组装了天文望远镜,几位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学员第一次接触到天文望远镜,新奇和兴奋溢于言表。在北京教学植物园的温室大棚里,学员们体验了植物叶脉贴画活动,并参与了“丛林探险”游戏,手持求生宝典和指南针在温室里寻找和认识各种植物。两项活动体验后,学员们围坐在大树下,在习习的凉风中讨论如何有效借助环境资源设计并开展植物科学教育活动。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里,学员们体验了博物馆“爱鸟周”活动的一个环节,并以小组形式利用馆藏资源围绕“鸟”这个主题设计科学活动。
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都是有一线教学经验的科技辅导员,如何激发他们分享和改进在科学教育领域原有的经验,既是是本次培训的优势,也是一个难点。培训班报名时,主办方要求学员们先提交一份自己开展过的科技活动方案,并在培训中设专门单元让学员介绍和相互提出改进建议。学员们还分组研读和讨论了《风车又转起来了》和《用昆虫研究声音》两个美国科学教师的优秀案例,从中借鉴了一些有创意的科学教育活动方式。
三天的培训紧张而充实,一位学员在最后的评估中对本次培训班给予了肯定:“培训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了解到校外科学教育不能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应该用一种生动幽默的方式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