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历程中非西方文明的源流往往被人们忽略,科学被解释成西方文明的特有产物。即将于北京开幕的第二十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是第二次在一个发展中国家举行,也是少数几次在西方文化传统之外的国家举行的大会。
本报讯 第二十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将于7月24~30日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此届大会的主题为“全球化与多样性——历史上科学与技术的传播”。
据了解,此届大会的学术活动由大会报告、专题研讨会、科学小组和“大字报(poster)”4部分组成。大会的主体是60多个由著名学者发起组织的专题研讨会。
据介绍,由于此次大会正值“世界物理年”,因而关于爱因斯坦的两场专题报告,分别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和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P. Galison演讲。
在特邀报告中,印度 的R. Ansari演讲《伊斯兰精密科学对印度及其邻国的传播和影响》;英国的古克礼(C. Cullen)演讲《移动科学史的构造板块:对李约瑟工作的若干反思》;美国的F. Keller演讲《科学词汇的全球化是否需要付出代价》;中国的孙小淳演讲《自然在古代中国的道德和政治意义》;伊拉克的K. S. Ismael演讲《数字系统在古代伊拉克的发展》。此届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E. Knobloch将演讲《数学常青——古代、文艺复兴和近代数学》。
除此之外,大会还安排两场面向公众的演讲:第一位演讲人是曾担任《爱因斯坦全集》主编的波士顿大学教授J. Stachel,他将在北大演讲《神话背后的爱因斯坦》;第二位是美国基因基金会主席K. R. Dronamraju,他的讲题是《从历史看生命科学的全球化与多样性》。
许多重要学者都将前往北京,例如,以科学编史学方面的成就而闻名的Helge Kragh(丹),以研究优生学历史与生命伦理出名的Daniel Kelves(美),以希腊科学与哲学研究成就获勋爵称号的Geoffrey Lloyd(英),以研究科学知识和认识论闻名的John Pickstone(英),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权威Roshdi Rashed(法),曾长期担任ISIS杂志主编的Margaret Rossiter(美),李约瑟研究所前任所长何丙郁(Ho Peng-yoke,澳),李约瑟之后西方最重要的中国科技史专家席文(Nathan Sivin,美),对多种古代文明和天文学均有造诣的矢野道雄(Michio Yano,日),提出关于魏玛文化与量子力学关系之著名命题的Paul Forman(美),波士顿大学的旅美学者曹天宇,活跃的法国女科学史家和《九章算术》法文评译本的作者之一林力娜(Karine Chemla),著名数学史家和《算经十书》英译计划的负责人道本周(Joseph Dauben,美),著名物理学史家Valdimir Kirsanov (俄),著名技术史专家Wolfgang Knig(德),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盟科学史分部现任主席、奥图曼科学专家Ekmeleddin Ihsanoglu(土),国际科学史研究院前院长、帕多瓦大学伽利略科学史讲习教授William Shea(法/加)等。
作者:(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