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课题开题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刘恕、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李普、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副部长王守东、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高堪、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任李桐海、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单长勇、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处长吕同舟、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处长李桂兰、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办公室主任姜玉龙等,以及课题组成员单位的代表共33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如何尽快拟定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成为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们讨论的焦点。
青少年科技竞赛节节攀高 科技辅导员地位依旧尴尬
当前,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心愿。作为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中国科协2006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06年中,仅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举办的青少年科技竞赛就达11145次,与2005年相比上升了11.5%,参与活动的青少年总数达3172万人次,与2005年相比上升了2.6%。
然而,就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蓬勃发展、科技新星不断涌现的同时,那些引领青少年漫游科学殿堂,为其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的科技教育“园丁”们却依旧处在十分尴尬的境地。科技部科普专项项目“未成年人科普方式研究”课题的抽样调查显示,2004~2006年间,我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及待遇情况并不乐观,整体兼职比例竟高达62.7%,73%的单位对科技辅导员的工作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和支持,64%的单位对科技辅导员的课外科技活动辅导工作不计入工作量,还有44%的单位对科技辅导员辅导学生参加竞赛或获奖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此外,调查还显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专业背景不足的问题也很显著,仅有39.4%的科技辅导员具有理工科背景,35.8%的科技辅导员具有文科背景,其余24.8%的科技辅导员则属音、体、美、外语等专业。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科技辅导员职称评定和同行评议制度,使得大部分科技辅导员只能按照原教育专业进行职称评定,具有高级职称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也仅占总数的10.6%。
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代表们认为,当前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面临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缺少统一的职业准入标准、业务考核制度以及人才培养体系而造成的。这些制度的缺失,使得科技辅导员无论从日常工作的开展,还是自身职业素养的提高都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这不仅影响了科技辅导员投身科技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也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如此继续下去,将对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健康、长足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建立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科技辅导员标准应尽快出台
在研讨会上,课题组专家史建华(北京市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钱贵晴(贵州省贵阳学院教授)、吴育飞(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等分别就《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课题的前期调研、理论研究以及后续工作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各位专家在发言中表示,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和方法,拟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已经成为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必由之路,是一项十分重要而且紧迫的基础性工作。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指出,我国必须“培养专业化人才,发掘兼职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加强理论研究,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专家们认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正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重要的专业化社会工作者。目前,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基层组织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从业人数达数十万人,其中包括中小学科技教师、科普场馆工作人员、社区科普人员、科技社团的工作人员、大众媒体科普工作者以及科普产业自由职业者等。这表明我国科技教育、传播和普及工作的职业网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统一的资格认证制度,地区间科技辅导员从业、考核标准不一,科技辅导员的科技素质与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等情况较为普遍,因此有相当部分的科技辅导员并没有完全掌握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特点及相关教育理论,处在职业化却并不专业化的阶段。《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的制定,是完善科技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的基础工作,将从规范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科技辅导员的继续教育、促进科技辅导员素质的提高、保障科技辅导员的合法权益等方面,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向着高素质、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奠定基础。
钱贵晴在发言中表示,我国高校长期以来没有设立培养专业化科技教育、传播和普及人才的专业,也是导致我国科技教育相关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科技教育事业缺乏专业化人才的问题,包括贵阳学院在内一些高校近年来开始逐步尝试设立科技教育等相关专业。这些新专业的建设,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并加以完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的制定,对于高等院校培养专业化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人才也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史建华代表课题组,对《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讨论稿)》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表示,课题组遵循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师德为先等原则,从科技辅导员的品德、学识和能力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标准起草工作。此后,课题组还将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特点以及现代科技教育的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认真的研究,对当前的标准草稿进行修改,尽快完成《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的拟定。
历经两年《标准》初步形成 展望未来科技教育前程无限
作为我国广大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最高一级的民间团体组织,两年来,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一直积极推动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的拟订工作。
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了“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为响应这一号召,2006年3月,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组织多方专家进行座谈、征求意见,开始积极酝酿制定《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等事宜。
2006年5月,经过反复研讨、修改,《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初稿)》初步形成。随后,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组织相关专家和工作人员先后奔赴江苏、湖北、辽宁等地,对各地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和科技辅导员队伍状况进行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标准内容进行修改。
2007年4月,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在其网站上开设“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专栏,对《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讨论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网上公开讨论,先后吸引了4000余人次发表自己的见解。
2007年11月,经过近两年的前期准备和调研,经中国科协批准,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正式设立了“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课题,并成立了由刘恕理事长任组长,由李燕祥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任副组长的项目课题组,并邀请了国家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等单位的20余位科技教育专家,以及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个相关单位参与到项目中来,对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基本业务等进行研究。
研讨会上,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刘恕理事长表示,此次《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课题研究是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履行社会职能、维护会员利益的主要举措。这一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不仅有助于提高协会为会员服务的能力,也为协会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各地探索
2004年9月,江苏省人事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下发文件,启动江苏省科普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评工作,从而将全省的科普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体系。
2007年4月,河北省秦皇岛市教育局、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下发《秦皇岛市科技辅导员资格认证实施办法》,开始在全市中小学校、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单位实行科技辅导员资格认证及持证上岗制度。
相关链接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讨论稿)
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是指中小学、校外教育机构(少年宫、青少年科技馆(站)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从事青少年校内外科技教育的工作者及社会科技场馆、相关机构、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关心参与青少年科技素养提高的社会各界人士。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为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促进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特制定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
一、品德标准
1. 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方针、政策;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 热爱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坚持因材施教,做到活动育人。
3. 关爱青少年、尊重青少年人格、维护青少年权益,不传播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思想。
4. 为人师表,严于律己,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5. 勤于沟通、善于合作、和谐相处,维护团队的荣誉。
二、业务标准
1. 具有(或相当于)大专以上学历和相关知识、证书。
2. 依据业务活动特点和地方特色选取、编辑教材,制定活动计划,撰写活动方案。
3. 掌握操作技术,了解相关专业;能够开展常态化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
4. 树立新的科技教育理念,将知识、技能、情感融入活动之中;发挥各类教育资源作用,不断设计和实施具有时代气息的青少年科技育活动。
5. 运用理论知识,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能力标准
1. 具有从科学学的角度理解现代科技及科技史概况的能力;具有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以及现代科技教育发展趋势的能力。
2. 掌握探究方法,具有创新思维,培养青少年创造性地学习。
3. 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 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掌握适合自己再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具备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能力。
5. 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
2008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