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届Intel ISEF评委感言——王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此次大赛共设置了17个学科,项目总数为1210项。其中医药与健康数量最多,有134项。其次是行为和社会科学,为124项。排在第三位的是物理和天文学,117项。工程学分为两个学科,一个是电子与机械,另一个是材料和生物工程,这两个学科的项目数分别是112和89。另有一个学科能源与交通,从项目的内容上看,也非常类似工程学项目,它的项目数为90。这三个学科的项目和起来是291,约占项总目数的五分之一。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工程类项目最多,一般约为五分之一左右,或者略多些。考虑到学科设置的差异,这种情况实质上是相近的。项目数最少的学科是地球和行星科学,仅有32项。细胞与分子生物学54项。生物化学和化学各68项。
大赛共设立了约一百万美元的奖励,包括奖金、助学金及科学考察等各种费用。我们首先来关注一下各学科等级奖的一等奖分布情况。17个学科总共设一等奖28名,每一学科一等奖数量与其项目总数有关。医药与健康科学一等奖最多为3名,其余学科大致以85为界,项目数超过85的一等奖是二名,低于85的则是一名。在总共28个一等奖中,非美国选手的项目有8个,他们分别是:南非3项,英国2项,加拿大1项,新加坡1项,中国香港1项。非美国选手项目占一等奖的35%。考虑到实际参赛的美国选手居多,这个比例是不低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评奖的过程中,“偏向”美国孩子的因素并不重要或者说并不显著。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这些取得一等奖的非美国选手都是来自英语为母语或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我国选手普遍在语言上“吃亏”,因此为弥补语言的不足我们应该在项目本身上下功夫,力求“吃透”。在“吃透”的基础上,力争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而“吃透”的基础则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做的项目怀有浓厚的兴趣。近年来,在我们的一些研究项目中,学生被“拖着走”甚至“抱着跑”的情况有加剧的趋势,这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国外一些好的项目也有借助“外力”的情况,即有专业机构为后盾或有专业老师指导。但项目做得有深度有广度的关键还在于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努力实践。对于最终结果,指导老师也并不一定要人为的拔高。这次一些成绩较好的项目,从专业的角度看仍存在这样那样的欠缺,但却不失为一个好的学生研究项目。
还有一些项目尽管成绩未必特别突出,但也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与一些美国孩子的交谈中得知,他们许多人是从网络上得到相关知识,然后自己设计试验,动手制作,来验证所学到的知识。毕竟,获取知识、通过实践加深理解,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增强能力是这种活动最质朴、最本源的目的。
要在这种活动中整体提升我们的实力,除了孩子们仍需努力外,我们整个社会仍有许多值得思考、值得改进之处。比如,如何合理安排学生们的上课、做题与科技活动的时间比例,如何让更多的孩子有更多的渠道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得到专业机构的帮助,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如何让更多的孩子有做实验的条件,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都将是我们长期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