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少年时光是在我的故乡——江苏省苏州市度过的。在江苏省立苏州实验小学念书。有些事至今还有清晰的记忆。
小学三年级时,在校看到一个水力推动各种连锁机构的活动模型,很感兴趣,就很想选择参加这个兴趣小组。
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东吴大学(现在的苏州大学)的实验室。有一台钢丝录音机,每人唱句歌、说句话,录下来再回放。虽然失真很大,无法和当今的技术相提并论,但当时给小学生们的惊喜却是绝无仅有的。
我毕业于苏州市第一中学,原来草桥校址的面貌已经完全改变了,但在我脑子里却存储着它当时古朴的景象。
初中时,我不好好学,上课时不听讲,和同座同学说话,老被老师叫站起来批评。每学期操行评价都是“丙”上下(“甲”最好)。记得教化学的宋竞奇老师,也是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有一次教大家做用氢氟酸刻玻璃的实验;走过我这边,说你做实验很仔细,怎么还不是少先队员?我说少先队不要我。有宋老师的推荐才加入了少先队。老师的一点鼓励影响我很大。
到了高中,自己想学习了。因为初中浪费了很多好时光,基础打得不太好。高中时就得付出更多的代价。好得当时家里就我一个人,就经常开夜车。成绩上去了,却得了神经衰弱症。幸亏跟当时的吴兆基老师学打太极拳,才慢慢恢复了健康。
高中时喜欢数理化、英语,最烦的是做作文的二堂课,经常头一堂课弄笔弄墨磨时间,第二堂课就草草涂鸦,敷衍交卷。有一次语文老师沈善钊先生,一进教室在课堂上宣读一篇作文,读完后说∶“这篇文章逻辑性很强,想必这位同学数学、物理功课很好;可惜字写得实在潦草。” 从此之后,对语文课也开始感兴趣了。
英语老师马俊忠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他的英文字写得特别工整好看。
当时的高中有一门机械制图课,很用心学。大学上的是理科,不再有工程制图课。没想到,走上工作岗位后,要自己设计上火箭的探测仪器,高中的制图基础却大大的发挥了作用。
┅ ┅ ┅
我这一辈子,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学的老师。
如初中的宋竞奇老师、李冠群老师;对苏汉濯和施绍棠老师的印象也很深,同学们常开他们的玩笑也不生气。
教数学、物理的吴兆基老师、孙蕴璞老师;俞崇恩老师不但英语好,还懂拉丁文和希腊语;薜祖同老师考试时出了一道很好的数学题现在都记得很清楚;张晓虹老师胡达修老师讲历史很生动风趣;华振祺化学老师家里就像个化学实验室。
先后教过我们语文的有沈善钊、祁义方、汪汝干、程小青老师。程老师是当时很有名的侦探小说家,如霍桑探案就很有名;我很爱看他翻译的“凡士探案”。
虽然我很爱体育活动,但体育课成绩较差。自从上了张晓虹老师的体育课,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记得我和同座的管绍茂同学,手榴弹都掷不远,他买了一个手榴弹,我们俩常到空地上去练,从十几米增加到二十几米┅ ┅,终于把成绩提高到优。
我的兴趣爱好,很广泛。年轻时常打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爬山等;很喜欢听音乐、相声;特别是老家的苏州评弹。记得小学的一位同班同学赵仁麟,边弹边唱评弹开篇非常好,学校开大会时,班主任嵇同耀老师常让他上台表演一曲。我在高中时,当时买不起三弦,就拿一个破二胡,将两根弦分开当三弦弹;学习很累时,用它来调节精神很管用。
大学考取了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天文专业。毕业后走上太空科技这条路,则完全是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
退休后自己掌握的时间多了,对了解和如何使用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新技术很感兴趣。
注:潘厚任任中科院空间中心研究员、教授,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副主任兼副总指挥,我国早期空间科学家之一,国家科委空间专家组专家,曾任我国第一颗、第二颗人造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参与了中国第一颗、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亲眼目睹过早期中国试验性核爆炸。他还是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计划制定者之一。他曾7次获得过国家和中科院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