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或叫做求知欲,是他们力求认识自然界,认识人类自身,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在青少年参与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就是求知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指出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在引导青少年参与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时候,首先要利用大自然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魅力,利用科学为人类生活带来无穷无尽变化的重要影响力,抓住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其求知欲,开阔其眼界,激励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以及能否成功参与科学探究学习活动。
例如,我们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景物,如林荫道、汽车、建筑物以及鲜花、广告等等,数不胜数。它们各具独特的颜色,并时而改变自身的颜色。这一现象,无疑会引起青少年的关切。即使是在幼儿园的孩子,也都会用彩色的画笔,注意把夏天的树木绘成翠绿色,把秋天的树叶则绘成红色。或许成人对下面的情况早已司空见惯,但中小学生却疑惑顿生:为什么我们脸上的颜色会不断地变化?当心里害怕或身体不舒适时,脸色会发青;当愤怒或者高兴时,脸色又会变红了。
面对青少年的上述注意、疑惑和关切,教师或家长应敏锐地感觉到,这是青少年对颜色的“秘密”产生了兴趣。如果能够适时进行引导,让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进行探究,就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因为青少年毕竟已经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如果说质疑“为什么”是青少年对事物表象产生的兴趣,那么到了提出“怎么样”的问题,则是他们对事物本质和其发展过程产生了兴趣,是更深层次的求知欲的表现。这时候青少年就会提出诸如“这些美丽的颜色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呢”,“我们又是怎样捕捉到颜色的呢”等涉及到颜色本质的问题。
这个时候,教师或家长应该鼓励青少年自己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选择与自己知识和能力基础相适应的目标进行探索,这不仅有益于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其兴趣的进一步深化。对小学生来说,启发他们像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1666年所做的那样,让太阳光照到一块三棱镜上,观察太阳光被分解成彩虹似的几条光线,即光的色散现象。对初中生来说,鼓励他们通过对科学事实的收集、判断,了解人的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有三种类型,它们能分别感受到射入眼睛里的红色、绿色和蓝色光线。当它们把感受到的光线信号输入大脑后,大脑视觉中枢就根据这些光线信号赋予其相应的美丽色彩。而对高中学生而言,应引导他们像托马斯•扬那样,通过探究,运用科学思维得出“所有的颜色都由三原色合成”的结论,并了解正是光源的颜色、物体表面状况形成的反射光以及透射光等等,这些条件复杂地发生作用,才使人感受到五彩斑斓的颜色。
对颜色本质探究的所得,无疑将激发青少年更大的求知欲望,他们会兴趣盎然地继续探索大自然和生活中与颜色相关的问题。因此,教师或家长如果能够引导他们探究一些与颜色相关的综合性问题,不仅可以扩大他们的视野,更可以巩固他们对科学探究的长期兴趣。如可以鼓励青少年思考颜色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了解“柠檬汁滴入红茶可以改变后者的颜色吗?”;探究植物千变万化的颜色是不是由花色素、叶绿素和胡萝卜素编织出来的;观察颜色 如何造成人视觉上和心理上的错觉——膨胀色和收缩色的出现;探讨“决定人体颜色的是黑色素吗?”;考察动物的颜色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进行网上调查诠释“对颜色的偏好与人的心情的关联度”;通过与医生对话了解“颜色为什么是反映病情的信号”;等等。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青少年完成上述的深入探究后,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还会促使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更富挑战性的题目去研究、去探索。而正是在这一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他们的科技素质得到了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亦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