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家统计局批准,中国科普研究所于2005年进行了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中国大陆(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18岁至69岁的成年公民,调查采用分层四阶不等概抽样,样本量为8570。调查从公众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以及城乡的差异上反映基础数据。其中,有关“中国公众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和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调查是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公众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公众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方法、公众参与科普活动和利用科普设施的情况等内容。现将本部分调查的主要结果公布如下。
1.公众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
公众对科学技术信息的感兴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传播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的调查中,我们把了解公众感兴趣的信息种类、对科学技术信息的感兴趣程度以及不同分类群体对科学技术信息的感兴趣差异作为调查分析的重要内容。结果表明,我国公众对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的应用和医学新进展等科技发展信息的感兴趣比例分别达到54.5%、50.9%和45.9%。除科技发展信息以外,排在公众最感兴趣前三位的其他信息分别是健康与卫生保健(73.1%)、农业发展(58.1%)和国家经济发展(53.5%),其次,约半数的公众对防灾与减灾(50.0%)、生产适用技术(49.7%)、环境污染与治理(49.2%)、文化与科技教育(49.1%)等与生活、工作贴近的信息也表示很感兴趣。但对于空间探索(15.4%)、国际与外交政策(34.3%)和军事与国防(39.6%)等信息的感兴趣比例相对较低。
对科技发展信息感兴趣人群的分类分析表明,男性公众、低年龄段公众、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公众以及职业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的群体,对各种科技信息感兴趣的比例均排在前列。
对于科学新发现方面的信息,男性(60.9%)比女性(47.8%)更感兴趣;18-29岁的年轻人(57.7%)比60-69岁的老年人(46.8%)更感兴趣;公众的文化程度越高,其感兴趣的比例也越高,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公众感兴趣的比例(31.2%)不足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公众感兴趣比例(77.3%)的一半;从不同职业来看,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的感兴趣比例(80.3%)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的公众;对科学新发现信息感兴趣公众的城乡差别不明显。
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方面的信息,男性(57.8%)比女性(43.6%)更感兴趣;18-29岁的年轻人(52.4%)比60-69岁的老年人(43.3%)更感兴趣;公众的文化程度越高,其感兴趣的比例也越高,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公众感兴趣的比例(30.8%)不足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公众感兴趣比例(70.4%)的一半;从不同职业来看,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的感兴趣比例(73.5%)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的公众;与对科学新发现信息感兴趣公众的趋势不同的是,乡村公众(57.6%)比城镇公众(40.6%)对新技术的应用信息更感兴趣,城乡差别明显。
对于医学新进展方面的信息,公众感兴趣比例的性别差异和年龄段差异均不明显;文化程度的差异依然表现为文化程度越高,其感兴趣的比例也越高,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公众感兴趣的比例(32.0%)不足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公众感兴趣比例(65.3%)的一半;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的感兴趣比例(64.7%)仍然高于其他职业的公众;对医学新进展信息感兴趣公众的城乡差别表现为,城镇公众的感兴趣比例(49.0%)高于乡村公众(43.8%)。
此外,从城乡公众对各类信息感兴趣的比例来看,对于新科学发现、文化与科技教育、国家经济发展信息,城乡公众感兴趣的差异不大;对于防灾与减灾、新技术的应用,尤其对农业发展和生产适用技术等信息,乡村公众感兴趣的比例明显高于城镇公众;对于医学新进展、健康与卫生保健、空间探索、国际与外交政策、军事和国防,尤其对环境污染与治理、体育和娱乐等信息,城镇公众感兴趣的比例明显高于乡村公众。可见,城乡公众对于不同的信息,各有其特别关注的方面。
2.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大众媒体是科技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调查显示,在包括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图书、科学期刊、因特网等各种信息渠道中,电视是我国公众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来源,高达91.0%的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发展信息;“报纸杂志”也是我国公众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利用的比例为44.9%;公众通过“广播”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为22.4%;通过“图书”、“科学期刊”和“其他”途径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依次为10.2%、9.5%和7.9%;通过“因特网”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仍然最低(7.4%),但与2003年相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2003年,5.9%)。另外,有48. 7%的公众还通过“与人交谈”的方式获取科技信息。
对不同人群的相关分析表明,不同人群获取科技发展信息的主要渠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男性、低年龄段、高文化程度、学生及城镇公众更多地通过报纸杂志、图书、科学期刊、因特网等渠道和手段获得科技发展的信息。
对于“电视”渠道,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间存在较大差别。初中文化程度公众利用 “电视”渠道的比例最高(93.6%),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公众利用的比例最低(77.0%)。
对于“报纸杂志”渠道,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城乡公众的差异均比较明显。男性公众的比例(49.7%)高于女性(39.8%);18-29岁公众的比例最高(50.7%),随年龄段的增长,利用的比例下降,30-39岁、40-49岁、50-59岁及60-69岁年龄段的比例分别为49.5%、43.2%、37.7%和25.6%;大专、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公众的比例(76.0%、73.7%)较高,小学文化程度公众的比例(27.3%)较低;从不同职业来看,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80.9%)和办事人员与有关人员(75.9%)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73.8%)的比例较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32.7%)和家务劳动者(28.9%)的比例较低;城乡差别明显,城镇居民的比例(60.3%)明显高于乡村居民(34.8%)。
对于“广播”渠道,不同分类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男性(24.3%)略高于女性(20.4%);60-69岁年龄段比例最高(31.0%),30-39岁年龄段比例最低(19.7%);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公众比例最高(24.0%),大专以上比例最低(14.1%);离退休人员比例最高(33.3%),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最低(13.5%);城乡差别不大。
对于“图书”渠道,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的差异较大。年龄越大,利用图书获取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越低,18-29岁年龄段的比例最高(14.3%),60-69岁年龄段的比例最低(6.1%);文化程度越高,利用图书的比例越高,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18.6%,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不足6%;学生及待升学人员利用图书的比例在不同职业人群中最高,为28.5%。
对于“科学期刊”渠道,不同群体的利用程度不同。男性的利用比例(11.8%)高于女性(7.0%);年龄越低利用的比例越高,18-29岁年龄段的比例最高,为12.1%;文化程度越高利用的比例越高,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最高,为28.0%;从不同职业上看,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的比例最高(26.8%),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22.5%)和学生及待升学人员(22.4%);城镇的比例(11.0%)高于乡村(8.4%)。
对于“因特网”渠道,不同群体的差异非常显著。年龄越低利用的比例越高,18-29岁年龄段的比例为14.5%,60-69岁年龄段的比例仅有0.7%;随文化程度升高利用的比例明显增高,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不足1%,而初中、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是4.6%、20.5%,上升到大专、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42.9%、55.4%,其差别是非常显著的;在不同职业中,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利用因特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最高(35.1%),其次是学生和办事人员与有关人员,比例均为33.7%;城镇居民的比例(15.5%)显著高于乡村居民(2. 0%)。
此外,我国公众还较多地通过“与人交谈”获得科技发展信息。女性(51.4%)、50-59岁年龄段(54.3%)、小学文化程度(60.3%)、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61.0%)和乡村居民(57.5%)在相应人群中,利用“与人交谈”的比例相对较高。
3.公众接触各种媒体的频率
公众接触媒体的频率(天数/周)是了解公众获取科技信息量的重要指标。我国公众接触媒体频率最高的是电视。在公众每天接触的媒体中,选择电视的公众比例高达76.2%,其次是报纸杂志(18.7%)和广播(15.1%),因特网、图书分别为3.8%、3.3%,科学期刊的比例最低,为1.6%。在公众每周有三至五天接触的媒体中,比例最高的是报纸杂志(23.5%),其次是图书、电视、广播和科学期刊,比例最低的是因特网;在公众每周有一、二天接触的媒体中,比例最高的也是报纸杂志(18.7%),比例最低的也是因特网(4.3%);公众每周不接触的媒体比例最高的是因特网,达86.9%。
不同群体接触不同媒体的频率有所不同。男性对报纸杂志、电视和科学期刊的接触频率略高于女性。
年龄越小的人群接触各种媒体的种类越多,频率也越高。18~29岁人群接触图书、科学刊物和因特网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接触报纸杂志也稍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中老年群体接触广播的频率高于年轻群体,其中60~69岁人群中有20%以上每天听广播。
文化程度越低,接触媒体的频率越低,接触媒体的种类也越少;尤其对于因特网和科学期刊来说,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公众中有98.1%不接触科学期刊,99%不接触因特网。
从职业分类来看,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办事人员与有关人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学生及待升学人员接触各种媒体的频率均比较高。其中,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每天接触报纸杂志、电视、科学期刊和因特网的比例分别达到72.2%、88.8%、6.7%和24.3%;学生及待升学人员接触图书的频率最高,每天读书的比例达到23.2%,明显高于其他职业;离退休人员是广播最主要的听众,有31.4%的离退休人员每天听广播;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和家务劳动者接触各种媒体的频率均最低。
除了广播和电视,城镇公众对其他媒体的接触频率都明显高于乡村公众,尤其是接触因特网的比例,乡村公众只有不到0.8%的人每天接触因特网,而城镇公众这一比例达8.4%。
4.公众参加科普活动的情况
公众参与和了解科普活动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手段。对于过去的一年中,公众参与和了解如科技周(节、日)、科普宣传车等大型科普活动以及科技咨询、科技培训和科普讲座等日常科普活动的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参加过科技培训的比例为30.8%,参加过科技咨询的比例为30.4%,参加过科普讲座的比例为23.9%,参加过科技周(节、日)和科普宣传车活动的比例为11.9%和11.6%。调查还显示,虽然没参加过但听说过上述各种科普活动的公众比例均在40%以上,其中,没参加过但听说过科普宣传车的比例最高,达到58.9%。
分析表明,男性对各种科普活动的参与程度和知晓程度都高于女性。
科技周(节、日)和科普宣传车活动的参加比例在各年龄段差异不明显;30-39岁年龄段公众参加过科技咨询的比例最高;30-39岁及40-49岁年龄段公众参加过科技培训的比例最高;30-39岁年龄段公众参加过科普讲座的比例最高。60-69岁年龄段公众对各项科普活动不知道的比例均最高。
文化程度与参与和知晓科普活动的情况呈正相关关系。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群参与各类科普活动的比例最低,而不知道的比例最高;大学及以上人群的参与比例最高。
参与各类科普活动最多公众的职业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与有关人员和学生及待升学人员也较高;商业及服务业人员和生产工人、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没参加过但听说过的比例最高;家务劳动者和失业及下岗人员参与程度最低。
城镇公众参与科技周(节、日)的程度高于乡村公众,有14.6%的城镇公众参加过,不知道或没听过的比例为37.4%;在农村这两个比例分别为10.2%和49.2%。乡村公众更多地参与和知道科普宣传车、科技咨询、科技培训和科普讲座。
5.公众利用科普设施的情况
公众利用各种科普设施的情况反映公众主动获取科技信息和参与科技活动的状况和条件。对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公众参观过各种科普设施的调查显示,参观过科普画廊或宣传栏的公众比例最高,为36.7%;参观过科技示范点和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的比例次之,分别为30.9%和30.3%;去过图书阅览室和公共图书馆的比例分别为29.2%和26.7%;参观过各种科普场馆的比例均比较低,其中,参观过美术馆或展览馆、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和自然博物馆的比例分别为11.2%、9.3%和7.1%。
通过对没有去这些科普设施和科普场馆参观的原因调查显示,“本地没有”和“不知道在哪里”是造成公众没有利用这些科普设施的最主要的原因。在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90.8%)的各种原因中,“本地没有”占第一位,比例为56.0%,“不感兴趣”和“不知道”占第二位和第三位,比例分别为10.7%和10.0%。“门票太贵”并不是影响公众到科技馆参观的主要原因,比例只有1.8%。
对不同人群的相关分析表明,男性对各种科普设施的利用程度高于女性,女性“不感兴趣”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
18-39岁人群对各种科普设施的利用程度最高,40-59岁的人群次之,60-69岁的老年人最低。40-59岁人群较其他人群更多由于“门票太贵”和“不感兴趣”未参观科普设施。
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各种科普设施的认知程度、感兴趣程度和参与程度越高,而选择因“本地没有”未参观的比例也越低。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对各类科普设施的参与程度均为最高,对各类科普设施的平均参与比例为50.5%,其次,学生及待升学人员、办事人员与有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利用科普设施的比例也较高,家务劳动者和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利用科普设施的程度最低,平均比例仅为12.7%和18.5%。“交通不便”对离退休人员的影响最大(3.9%);“门票太贵”对失业人员及下岗人员的影响最大(2.8%);商业及服务业人员“不感兴趣”的比例最高(23.5%);16.7%的家务劳动者因 “不知道”而未利用这些设施。
城镇公众去过各类科普设施的平均比例(18.8%)明显高于乡村公众(11.8%),这很大程度归结于乡村的科普设施缺乏。“本地没有”的比例,乡村公众(51.1%)高于城镇公众(25.3%);“不感兴趣”的比例,城镇公众(19.6%)高于乡村公众(10.1%)。
总之,我国公众对与自身生活、工作贴近的信息感兴趣的比例较高;约半数的公众对科技发展信息很感兴趣。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我国公众获得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接触频率较高的大众媒体是电视、报纸杂志和广播,但对于像图书、科学期刊和因特网等能够反复阅读、详细准确、高效快捷的获取科技信息的手段和方法,受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条件的限制,还没有被公众普遍利用。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有一定比例的公众参加过或听说过各种大型和日常的科普活动,科普活动正逐渐成为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科普设施缺乏,公众利用科普场馆和科普设施的机会仍然较少。
正视现状,展望未来。我们为不久前国家颁布实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而欢欣鼓舞!《纲要》提出的惠及我国公众的“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及“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等四大基础工程,将为我国公众和科技信息之间搭建出一座宽广畅通的桥梁,使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手段和方式更加便利多样、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和场所得到加强和改善。
中国科普研究所课题组
2006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