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万源市第三中学(636350) 孟考
【摘要】农村经济、科技、教育发展滞后,农村建设者生物科学素养亟待提高。农村学生多数将直接回到农村从事农业建设,其生物科学素养应择重于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有自身的德育内涵和能力内涵,这是当今教育三种价值取向有机融合的具体要求,符合新课程基本理念和我国基本国情、民情,也符合农村学情,是科学为大众和STS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未来生存的需要。其教学活动的实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关键词】农村;普通中学;生物科学素养;内涵
进城务工的民工为什么这样多?是农村生产资源缺乏?还是农村劳力资源饱和?我们深入思考,会发现,其根本原因,是当今农村劳动者科学素养,特别是生物科学素养低下的结果。广阔的农村资源等待开发,偏僻农村却“青壮打工去,收禾童叟姑”,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一线的生物教育工作者,作何思考?
农村普通中学,其生源类型主要为农村户口,家庭职业以农、林、牧、副、渔为主,包含种、养殖业,以下简称农业。今天,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颇见成效,但“应试”的问题,仍客观存在,不容回避。高考的存在,自有它的合理性,新课程理念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也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应试”本身并不违反教育原则,我们反对的,是忽略或轻视“全体学生”而搞片面的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即舍熊掌而取鱼!高考的结果,农村普中学生大部分将回到农村成为农村的建设者。未来的农村已不可能再是那种广种博收望着天等待风调雨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早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现在,生态农业已经成了农村的主要模式,杂交育种、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它们既需要“高”、“尖”、“专”的专业人才,也需要大众化的普通的推广应用型人才——农村的直接建设者。
农村建设,需要一个综合的知识体系,生物、地理、化学、物理、经济、营销等,缺一不可,但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处在首位,不容置疑。农村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信息闭塞,导致了学生知识面较窄。农村居住分散,学生交往面窄。农村学校,生物资源丰富,但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网络资源远不如城市,特别是在大部分边、远、偏、穷等不发达的农村。农村学生对农业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不均衡、不系统。
农村建设需要学生掌握广泛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特别是直接与农业有关的,如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生长素知识的应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环境监测与保护等。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异常明显,就是将传统的以经济发展为本、以社会发展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有机融合[1],所以,农村普中生物科学素养,必然有自身独特的内涵,这是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或者说是生物科学素养在农村的具体形式和表现,即根据地方特色,在完成《课标》的基础上,或在完成《课标》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有组织地、有选择性地择重于适合当地经济建设、学生发展需要的生物学基本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技能,在条件允可的情况下,还可让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
一、科学性
⒈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就科学教育而言,也就是“科学为大众”。[2]所以农村生物课程目标及策略的取向,理应以适应农村的经济建设和适应全体学生自身发展为标准。
⒉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民情
我国农村人口占80%,农村经济、科技、教育等的发展,总体上还很薄弱,丰富的农业资源有待开发,农村建设者科学素养目前还不足以胜任使命,在党和政府“科技兴农”和“科技兴乡”的感召下,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明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⒊是学生未来生存的需要
所谓生存,不仅仅是“存活”,还包括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前者而言,无疑是农村大部分学生最迫切和最直接的需要,就后者而言,应该是每一位中学生,每一位公民,甚至可上升到全人类共同的需要,小而言之,它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存质量、生命质量,大而言之,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存亡!我们回想一下当年的邪片战争,自然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⒋是STS教育的具体要求
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从与生活有关的事物入手,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强调学生亲自参与和模拟决策,使学生对将来变化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环境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和自我适应能力。[3]所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了解家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促进科技兴农和科技兴乡,推进生物教学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这既符合STS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农村普中生物教学的迫切需要。
二、主要内容
⒈德育内涵
①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爱国主义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具备的最起码最根本的道德情感,我们应有意识地挖掘课程中的相关素材。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未来建设者,不可或缺。
②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生物课程中,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素材非常丰富,如教学中应贯穿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局部和整体的统一,生物和环境的统一;此外,唯物论、矛盾论、实践论、普遍联系、发展观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等,无不在生命运动和生物课程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如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生命起源与进化等等。
对于将来回到农村的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不再接受系统的在校教育了,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有助于激发学生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思想的侵扰。试想,一个能正确认识生命的人,会信仰“法轮功”吗?
③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严谨求实、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友爱、互助精神;创新精神;良好的习惯等,都是中学生物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创新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④联系社会实际,注重应用能力。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可能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生产力,否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我们这儿,将变成一句干瘪的口号!
⒉能力内涵
①观察能力。即观察生命现象,通过综合、分析、筛选,从而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
②实验与实践能力。实验能力不同于实验技能,其内涵要广泛得多。从事农业建设,必须具备熟练操作、获得知识、整理沟通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独立分析获得知识的能力、获得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创造能力。农业生产不是一个简单的模仿,而是一个复杂的科学过程,它要求建设者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终生学习”的基础。
④与他人合作、协调,乃至国际交往的能力。这既是生物科学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加入WTO后,我国进一步融入了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之中,教育培养人才,应顺应时代潮流。
三、可行性
⒈课程中有关农业的内容非常丰富,如矿质元素、光合作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三倍体无籽西瓜、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直至生态农业,可以信手拈来,我们应因地制宜,有所择重,不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⒉农村生物资源丰富,学生对农业知识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此,我们应搞好校本教研工作,针对学生的特点,切合实际,开发适宜的本土课程资源。
⒊劳技课是中学必修课程之一,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劳技课程,有意识地将劳技与生物课程有机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最后强调,所谓农村普通中学的生物科学素养,它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从属于《课标》中所届定的“生物科学素养”,它只是一种择重;从内容上看,它不是派生于课程的新内容,而是对课程内容本身的一种选择和重组;从实施上看,它只是实施课程的一种策略和手段。如果走了极端,就有可能把普通中学的生物课演变成职业中学的农业技术课,有可能加重学生负担,得不丧失!
参考文献:
[1] 关文信等.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2] 朱正威.关于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的若干建议[EB/OL].http://www.pep.com.cn/czsw/jshzhx/grzhj/jcpzh/zhzhw/kcjc/200211/t20021117_2648.htm
[3] 郑尚.科学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05,(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