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香港澳门
站内搜索

关键词:

搜索范围:

工作管理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英文网站
首页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 > 全国公众信息服务门户网站

让教育回归原点 营造和谐教育氛围

2007-06-14《科学教育网》投稿本文被阅读过6971次[推荐][打印][保存][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江西省南康市坪市中学  吴启湖

    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教育的原点是人,是学生, 教育应回归其原点,从"人"出发.和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作为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的今天,和谐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重视和青睐。我校按各级政府关于"创建和平安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指示精神。提出让教育回归原点,营造和谐教育氛围,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一 .创建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
     (一).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 一指的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外部环境
中小学生的可塑性极大,和谐教育首先要求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能动精神与积态度的良好条件与氛围,以形成学生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振。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范例。如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说明了古人对外部环境的重视。晋代傅玄《太子少傅箴》:“习以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样,相同资质的孩童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也会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所谓“性相近,习相远”。现代教育理念,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方面,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不良的教育环境所表现出的差异性更在于教育效果的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创建和谐平安校园。上级政府组成"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办人民满意教育"领导小组,联合公安局、交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文化局、综治办等,治理环境校园周边环境,严打干扰破坏正常教育秩序的不法分子,取缔不合法的“两室一厅”,定期请司法人员进行普法教育、请交警进行交通安全教。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 二是指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内部环境
创建和谐的教育模式必然要创建一个和谐的教育生态,既要为学生准备一个整洁安静、窗明几净的自然环境。以保证学生学习过程中神清气爽,心情愉悦。更要为学生创建一个优良的校风、纯正的班风浓厚的学风,通过雕塑、板报、广播、灯箱标牌等一系列的方法和形式构建出一个积极上进的人文环境,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学生的和谐发展教育内部环境很重要,个体的情感文明品质、思想道建设很重要。我校实施了“一二三四五” 思想道建设计划。即“一个核心”:爱国至上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个寓于”:寓爱国主义、传统美德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三个坚持”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坚持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制度化,坚持理想志向教育系列化,“四条原则”: 传统美德教育具体化、形式多样化、方法系列化、活动活动经常化。“五个给合”:爱祖国与爱家乡、爱学校与爱班级、爱师长与爱自己、爱学习与爱劳动、爱科学与爱创新相结合。通过活动静养了学生的内部环境,用情感文明道德调动了学生发展的内在因素。
    二.和谐的人际环境  营造愉悦成长的氛围
    一所学校中的干部与群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成功关系无疑是这些众多关系的核心。一是尊师重道。学生在主观情感上认同老师,信服老师,仰慕老师,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伟大工程才能得以实现。当然,要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情感,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高深的修养,用自己的学识水平去征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和谐教学文化熏陶学生。这样,尊师重道才能变得实在而有意义。我校办校中校即“教师发展学校”。教师发展学校:采取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公共同提高:走出去请进来等原则。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水平和教育素质修养。二、是爱生如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师“严”,生则“敬”。严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和爱相辅相成,共生共长的,也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体现。学生的自制能力相对薄弱,为师者只有严格要求,“小惩大戒”,才能去学生之劣性,成学业之正果。此外,我们更要强调的是“诲人不倦”的精神,以此来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今天,我们实施和谐的教育,要讲究充分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耐心施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职业道德的高度去认识热爱学生的重要性,时时处处为学生的成人成材着想,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真挚的爱献给每一位学生,缩短心灵的距离,架设感情的桥梁,我校要求教师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倾说,了解学生的心里话,为构建和谐的教育铺设路轨。三是教学相长。《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教学相长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渠道,教师具有“每事问”,“无常师”的精神和作风,并且能肯定“后生可畏”,才能更加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
    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和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事实上,人际环境就象一张网,每个人都是网上的一个结,一个人除了呼吸、消化等一些本能行为以外,其他活动都是与别人联系在一起的。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能使学生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心理障碍得以及时有效的消除,从而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我校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评比活动,作为教师评先晋级的条件之一;师生间、生生间结对帮扶活动,这是广义的帮扶(生活、品行、学习等);每个教职员工建一个留守孩家庭,当留守孩爸妈。使每个孩子都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成长。
    三.教学内容上的和谐搭配 让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古代人教学形式多是点对点的一一传授, 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但古人对人的素质要求却并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受教育者可通过跟随多名老师来完善自己的多方面知识和技能。
    古代有“六艺”之说,即礼、乐、舆、书、数、射等六种学问和技能,并强调“六艺”皆精。今天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就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既有身体素质上的教育,要求学生发育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又有心理素质上的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全的人格个性,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有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将社会科学文化成果“内化”积淀为自己内在的稳定的品质、素养、能力和本领,从而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服务。这一系列的教育目标面广量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耗费有限的精力获得无限量的效果,就要求我们摆正各项教育内容的关系,注重各个教育目标上的和谐搭配。各育之间既不可有所偏废,唯我独尊,排斥其他,也不可平起平坐,平均对待。在和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加强彼此之间的渗透和融合,科学地安排好教学内容上的深度、广度、量度和密度,协调并整合优化各“度”之间的关系,注重难与易的和谐搭配,注重文科与理科的和谐搭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和谐搭配,注重室内课程与室外课程的和谐搭配,以防止学生的学习疲劳,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调动学生的求学情绪。还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能力水平等自身特点,寻找准确的教育行为的着力点,把握学生的最佳发展区域,有选择地施以教学内容。我校在课程设计中按课标开齐各门课,还利用我校前身是江西共大分校的优势,开发农、林、水校本课程。学校的长江防护林资源调查兴趣小组跟随专家学者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身体,还磨练了意志。水资源合理开发兴趣小组给乡政府的建言献策中指出:不能每户开一口地下水井,地表层水位下降导致阔叶林大减,还带来降雨量减少的恶性循环。受到上级的好评。
    四.和谐教育评价的思考                               
    和、必是多成分的合与和:谐、则是融洽相合,协调而合:和与合就是全面发。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有力手段。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就是和谐发展。我校要求教师评价学习者要从生理与心理和谐发展、认知与人格的和谐发展、思维与操作能力的和谐发展、直觉与逻辑的和谐发展这四个方面考虑。教研组评价课堂教师必须“以学论教”,将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强调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要看教师能否依据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知识类型,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能否调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如何。课堂教学是有特定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无论怎样的教学过程观,有效性都可以说是教学的生命。高效率的课堂表现在:知识容量适中,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教师精讲,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且思维含量高。课堂教学效果则表现为知识传授、师生互动扎实有效,教学任务(包括预设的任务和动态发展了的任务)都完成或基本完成了。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和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通过对话、提问、比照、分享观点、合作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思考。
    总之,教育要回归原点,构建和谐的人本教育。就是学校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都要立足于以人为本,营造和谐教育场。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只有在和谐教育文化引领下创新型人才就会人才辈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吴启湖 出生于 1957年7月,现任江西省南康市坪市中学副校长,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坪市乡第十次党代表.南康市优秀教师,南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赣州市优秀教师,赣州市师德标兵,获曾宪梓山区优秀教师基金奖;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特邀嘉宾,中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第十二届数学教研年会论文《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初中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方式探究》获一等奖,全国第十三届数学教研年会论文《对初中数学总复习课选例的反思》获三等奖。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开展青科普活动创新德育工作》获二等奖;第五届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立足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获一等奖、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组织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中学高级教师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课程(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结业。

(作者:吴启湖)
文章主题词:
    评论
    称 呼:
    评论须知
    • ★ 在本网发表言论,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有关法律法规;
    • ★ 请勿发表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言论;
    •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 在本网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评 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