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于10月29日在上海开幕,此次论坛有44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1位图灵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参与,此外还有多位全球优秀青年科学家和中外院士科学家共同参与,具有极高的全球影响力。
英才计划全国管理办公室首次组织来自北京、天津、黑龙江等16个省市的共37名“英才计划”应届和往届生参加该活动,其中包括10名进入7所高校“拔尖计划”的往届学员。论坛期间,他们分散在10个圆桌与国内外著名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关注当下,着眼未来。
从人工智能到创新药,从新能源到金融,从黑洞到空天科技,从高中生到诺奖得主,他们在一张张方桌上碰撞思想。交流结束,北京四中王砚弈、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胡诗成、吉林大学邹佳运等同学还分别代表小组上台发言。
王砚弈
来自北京四中的王砚弈坐在1号桌,正对主席台第一排。1号桌的“重量级嘉宾”,还有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科斯特利茨、2015年度图灵奖获得者赫尔曼、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霍夫特。
面对这些世界顶尖科学家,正读高三的王砚弈并不怯场,他十分踊跃地参与讨论。2016年,正读高一的王砚弈就以“一种快速自稳定影像平台”项目获得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怎样在科学上取得突破?王砚弈讲了赫尔曼在交流中分享的一个故事。赫尔曼有一篇文章第一年被杂志社拒绝,却在第二年成为年度最佳文章。王砚弈总结道:“永远不要害怕被拒绝,不要害怕犯错误,要把它们当做一种成就。做你所喜爱的事情,并挑战不可能。保持疯狂,保持饥渴。”
胡诗成
胡诗成从初三开始对化学产生兴趣,曾获得上海市高中学科联赛一等奖,接着自学大学化学,更加明确对化学的喜爱。入选“英才计划”的她跟随复旦大学郑耿锋教授学习相关知识,每天放学后就“沉浸”在化学实验室里,从事催化剂项目研究,经常一抬头看时间就是晚上11点。
胡诗成说。“我觉得能够用分子的眼光来解释世界上各种现象是件很神奇的事情,希望我今后的研究可以进行工业化应用,从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及能源问题。”这位化学“宝藏女孩”的勤奋态度让吉罗·麦森伯克印象深刻,他鼓励胡诗成继续探索新的领域,培养良好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胡诗成今年还获得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能源化学一等奖和学科最佳,并受邀参加将在12月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她表示,无论是去观摩诺贝尔颁奖典礼,还是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和自己仰慕已久的“科学大咖”面对面交流,都是非常不一般的体验,会对自己今后的科学发展有所启发。
潘阳
讨论结束之际,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潘阳略显紧张,面对采访要求,她的眼睛却直勾勾地看着正在收拾资料准备起身的诺奖大咖们,害羞的她最后选择先去跟顶尖科学家打招呼要签名。
简单沟通并拿到签名后,潘阳一脸轻松:“我比较感兴趣建筑学,未来学习的方向已经差不多确定啦。”
蒋骋昊
就读于大同中学的蒋骋昊是上海市“英才计划”成员之一。受家人影响,他从小对医学充满了兴趣。正处于牙齿矫正期的他由于需要戴牙套而常年受到口腔溃疡的困扰,但他发现现有的口腔溃疡药物存在持久性不强的缺陷,因此从初三开始萌发了研发治疗溃疡新配方的念头。经过导师的帮助以及自己反复思考和试验,正上高二的他研发出了一种凝胶状的溃疡药物配方,并在进一步完善。当蒋骋昊向同组的顶尖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们介绍自己的项目时,引发了牛津大学马格达伦学院院士吉罗·麦森伯克的强烈兴趣,这位神经科学领域的“大咖”追问了其关于实验的一系列细节,并频频点头。
蒋骋昊表示:“通过此次和世界顶尖科学家的交流,有助于打开科学思路、强化创新意识、拓展国际视野。科学应当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未来会继续往药学方向发展。”
潘柏乐
光催化、电吸附海水脱盐、消防员防火润肤霜,年仅16岁的潘柏乐对自己参与的科研项目甚是自豪。
在2018年入选“英才计划”后,潘柏乐师从中山大学化学学院童叶翔教授。去年,潘柏乐参加了科研项目,并作为第三作者,在SCI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
今年5月,潘柏乐和团队凭借“利用废弃物和太阳能对抗淡水危机——花生壳基活性炭/缺陷MoS2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容脱盐性能研究”项目,拿到了代表中国出征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瑞典总决赛的入场券。
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少年水科技发明奖,被誉为“世界青少年水科技诺贝尔奖”。每年不同国家和地区通过相关比赛选拔出最优秀的获奖学生来参与此项国际赛事。
当然,这些成果也离不开潘柏乐的家庭因素。潘柏乐介绍说:“父母在大学工作,九岁的时候我就买了一套化学实验箱在家里做实验,从那时候开始父母就非常支持我做科研。”
求知若渴的他也承认年龄带来的限制:“作为高中生,知识的积累非常有限。缺少大学基础知识,是非常需要我去突破的地方。”
在与各位顶尖科学家交流后,潘柏乐了解到,需要在更多领域的不断探索,才能形成比较宏大的世界观。潘柏乐说:“要有好奇心,而且要去探寻那些看似最荒诞奇怪的东西,如果一开始不能让你觉得荒诞,研究下去的话,你可能会找不到方向。”
陈逸晗
谈到诺奖大咖,陈逸晗满是星星眼:“当我们用一些稀奇古怪的幻想去问同桌的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时候,他们开心雀跃地对我们说,只要科学在发展,这一切美好的愿望都会成为现实,这也是让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这场从高中生到诺奖得主齐聚一桌的交流,让具有科学潜质的年轻学子获得世界顶尖的指导。虽然短暂的交流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实际成果,但也许就像迷雾中的灯塔,能在少年们今后的科研生涯中与之相伴一生。
一直以来,英才计划全国管理办公室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创造学生与顶尖科学家的交流机会,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增长见识;重视英才学员追踪工作,注重以活动促联络,为英才学子提供长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