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香港澳门
站内搜索

关键词:

搜索范围:

工作管理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英文网站
首页 > 新闻报道 > 工作动态 > 英才计划

参加2016年“英才计划”综合性野外科学考察活动感想节选

2016-08-25天津市实验中学本文被阅读过18888次[推荐][打印][保存][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带着刚刚离开清华园的不舍与留恋,带着上次参加2016年清华大学暑期野外实习后的满足与兴奋,带着对此次野外考察的期待与忧虑,我踏上了清华学长为我们叫来的出租车。出租车上,是早已在破冰活动中结识的参加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举办的2016结构生物学、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暑期培训班的几名同学,在清华大学中几日的劳累让本来活跃的同学们都默默无闻,抓紧这宝贵的时间养精蓄锐。……就这样,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位于北京香山脚下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的植物研究所并不像一些植物园那样张扬,一进门,道路两旁是高大的杨树,走到尽头则是一栋并不十分高大的灰蓝色建筑,这就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标本馆,上面悬挂着“热烈欢迎参加‘英才计划’综合性野外科学考察活动的老师和同学们”的横幅。转过身去,则是一栋更加宏伟的建筑,只是进门时它被茂密的杨树遮蔽,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很快我们又上车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去到位于香山公园内的蒙养园宾馆把行李放下,然后回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参加下午安排的两场讲座。讲座的地点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综合办公楼,就是之前那一座更加宏伟的建筑。走上台阶,是一块较为宽阔的平台,穿过平台,则是办公区了。……

第一场讲座是由中科院的匡延云院士主讲的,匡廷云院士是中国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的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的九名首席科学家之一,更是其中唯一的女性科学家。而她今天给我们的讲座也是关于植物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的,这一项研究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如果人类能够完全理解光合作用的机理,就能够掌握在人工条件下模拟光合作用的过程的技术,从而实现高效率地捕获太阳能,解决人类的能源危机,正如施一公老师说的“生命科学中未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现在人们最关注的就是光合作用与固氮的机理”。匡延云院士的研究结果是人类在对光合作用机理的探索中走出的重要一步,而这一步则是匡延云院士及其团队数年心血的结晶,就如那叶绿体蛋白晶体一样的美丽。匡延云院士在讲座上大致介绍了一些她的科研过程,然后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植物学的重要性,虽然说植物学已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科,其中却仍有许多未知等待我们用更新的方法或者更先进的工具来解决。匡延云院士的讲座结束后,我发现自己的思路豁然开朗——其实科研成果并不总是在最新的领域被发现,就如李海涛教授在参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举办的2016结构生物学、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暑期培训班的结业典礼上所说的 “生命科学就像一片矿藏丰富的矿脉,虽然不断有人从矿脉中取走矿石(做出科研成果),但只要我们足够细致、足够耐心、足够有想象力,总能从这条矿脉中淘到金。”一样,只要足够细致、耐心和想象力丰富,无论在什么领域,都可以做出成就。匡延云院士的讲座后是王雷研究员的讲座,这场讲座更具有科普性质,主要内容是植物的生物钟,王雷研究员为我们介绍了植物也具有生物钟的种种表现以及人类对植物生物钟的利用典例。其中,一项基于植物生物钟调控与其抵抗虫害能力的关系的研究最开拓思路,研究发现离体的新鲜植物组织在原生境的光照周期刺激下较非原生境光照刺激的组织更能有效地抵御害虫的侵蚀,这一发现被应用于超市的鲜菜保鲜方面,而这一成果正是由沃尔玛超市的技术人员发现的。这次讲座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知识,却告诉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做出科研成果的必要条件是灵感,这种灵感源于对世界细致的洞察力,源于丰富的知识储备,源于善于找出事物间联系的能力,源于大胆丰富的想象力。这正好与施一公老师的言论一致。而这两场讲座更加深了我对施一公老师言论的理解。

当天晚上,我与一起参加野外考察的另外34名来自不同学科的“英才计划”学员一起在宾馆的会议室内参加了破冰活动,活动中大家仍显得拘谨,自我介绍的环节过后,则是热闹的选组活动,我选择了第七组,研究项目是“森林温室气体排放观测”。鉴于之前我已经参加过2016年清华大学暑期野外实习,对植物与动物方面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我选择了温室气体这一个新的课题,让我能够在此次野外实习中学到更多的知识。随后,幸运的我被选为七组长,这不仅是荣耀,更是一种责任。想到清华野外考察时的尽心尽责的队长,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发挥我有经验积累的优势,全力为组员服务。蒙养园宾馆的条件很不错,不过我还是对明天野外考察基地的条件感到担忧,现在回想起2016年清华大学暑期野外实习时屋顶上那十几只蜘蛛,还有每晚被屋内灯光引诱进到室内的那几十只被一一做成标本的蛾子,我都会感到有一些后怕。不过想到参加清华野外实习的巨大收获,我又开始对此次野外考察充满向往。

第二天中午,我们启程去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齐家庄小龙门灵山自然保护区的中国科学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一路上,科协的王老师建议我们在车上选出班长与副班长,负责管理这个35人集体的各项事务。作为班中唯一具有野外实习的同学,我被老师推荐出来为大家分享经验,并且作为主持人主持班长的竞选。原先有些内向的我经过了这几次“英才计划”的暑期活动以及平时各项演讲活动与比赛的历练已经不再害羞,在分享完2016年清华大学暑期野外实习的经验后,我又邀请了与我一同参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举办的2016结构生物学、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暑期培训班的同学分享参加培训班的一些感受,随后又邀请了参加2016年“樱花计划”的一位同是天津来的是我在参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举办的2016结构生物学、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暑期培训班期间担任寝室长职务的同学分享了参加2016年“樱花计划”的感想。在这之后,则是激烈的班长竞选——各位候选人都纷纷发表竞选演说为自己拉票,而我则在大巴车内不停地统计投票,最终来自天津的董俊言同学,就是上文提到的参加了2016年“樱花计划”的寝室长以微弱优势当选班长。在颠簸的车上竭力喊了半个小时以后,疲惫的我终于在活动结束后得到了休息。这次主持的经历也是我此次野外考察收获最大的地方之一。

又经过了一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大门前,这里的条件比我想象的要好太多——平整的水泥路旁是一株株熟悉的胡枝子,还有一株我只在图鉴上见过的灿烂绽放的金莲花,小路的尽头是一片开阔的水泥空地,空地旁一栋三层高的楼房稳稳地矗立着,楼内则是整洁的房间和温馨的木门,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更重要的是,这里房间内的没有蜘蛛!不过即使有蜘蛛,经历过上次野外实习历练的我也不会再感到恐惧了。

午饭过后,我们跟随考察站几位资深的老师来到了他们平时工作的样地。当我的双脚再次踏上那熟悉的泥地,我又找到了上次参加2016年清华大学暑期野外实习的感觉。迫不及待地开始对四周的植物进行鉴定,只不过这里的物种我已经不再熟悉,相距并不远的两个地方的种群差异竟然如此之大,我不禁感叹起地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大自然的伟大。不过一路上我还是找到了一些之前参加2016年清华大学暑期野外实习时见到的一些当地的优势物种,如开着蓝色蝶型花的羽状复叶小叶三枚的蝶型花科胡枝子,长着奇数羽状复叶的胡桃科胡桃楸,还有我差一点没有认出的已经结出长满倒钩一样的小刺的果实的蔷薇科水杨梅。我瞬间体会到纬度改变对植物生长的显著影响——纬度较高的北京松山地区的水杨梅还处在花期,而纬度仅仅比松山低一点的小龙门地区的水杨梅已经结果。而这些对于自然界的高于学术性知识的深层次感悟或许就是此次野外考察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样地中有许多我没有见过的生态学研究的设备,这些设备虽然看似简陋,却都是科研的好帮手,其中比较大型的就是地表径流收集装置了,它如同一个放大版的混凝土排水渠将降水时地表的径流收集到一个大型桶状容器中,相比较而言,树干径流收集器与凋落物收集器就显得小巧多了——树干径流收集器就像加拿大冬天收集枫树汁的容器,只不过是在树干四周像围巾一样用塑料槽包裹了一圈,从而使收集到的降水流到容器中;凋落物收集器则更像一个平行于海平面放置的筐。之后,我们来到位于林地中少有的一片空地上的气象监测站,那里有各种对气温、地温、湿度、降雨量、蒸发量、日照辐射强度、冻土层深度等等参数的自动与手动记录仪器。

在参观完这些以后,我们的课题导师、在读中科院博士生李焕龙老师带领我们到了实验地点熟悉实验操作。一路上,李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温室气体的种类以及危害,还有近年来对植物产生温室气体甲烷的研究的成果以及意义。其中,某些植物能够产生甲烷这一点尤其让我吃惊,而这也让我认识到了“森林温室气体排放观测”这一课题的意义。我们选定的实验地点位于一片树林中,三个样地按照海拔差50米分布其中,每一片样地中都有5棵已经装上静态箱(一种包围树干以便收集树干所产生的气体的箱子)的杨树。静态箱由PVC板粘接而成,其中相对的两面各有一个用于不进行实验时树干通风的洞,实验时会用盖子将其封死,与洞相邻的两面则各有一个用于取样的阀门。导师为我们演示了一遍如何取样,又取出用于取树木样本的树木生长锥,树木生长锥由一个半径很大的把手以及一根铅笔粗细的中空取样钻头组成,与之配套的还有一个长而边缘锋利的C字槽型探杆,取样钻头的顶端是一个多重螺纹刀口,可以方便钻入树干然后插入探杆夹紧并取出样芯(树干不同部分的木材),用以研究树木产生温室气体的具体位置。从树干中取样是一件苦差事——老师用尽力气才终于将取样钻头钻入树干,但当我们看到探杆从树木中取出的样芯时,我们被震撼了——树木的样芯就好像一个个圆片整齐地排列在探杆的C型槽内,散发着一股树木的清香,每一个圆片都由许多的排列一致的纤维组成,而这每一个圆片都是树木用整整一年生长出来的,面对眼前的30多个圆片,我不禁敬佩起眼前这棵并不是十分粗壮的杨树了。而之后把取样钻头取出的工作危险性更大,如果取样时钻到树木中的导管或者筛管,将取样钻头取出时,树干中十几米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力会让导管或者筛管里的液体瞬间喷出。不过我们的导师不愧是经验丰富的专家,在取出取样钻头时早早地侧身让到一旁,避开了喷涌的水流,而我们则傻傻地看着那股水流从洞口喷出,再落到几米远的地上。很快,树干中流出的水在树旁积成了一潭,而洞口处的水流也渐渐弱了下来,不过仍然没有停止流动的意思。导师告诉我们,这种洞口中的水流可以连续流淌几个月之久,不过为了防止感染,导师也用一根树枝堵住了洞口。我被树木所能够储存的丰富的水量再一次震撼了,不禁敬佩起大自然孕育的生灵,它们在漫长的生存斗争中进化出各种本领,就算是普通的杨树也是一个伟大的胜者,而我们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但想要真正理解大自然的奥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我们一代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晚饭后我们组长与班长来到活动室开会讨论今天遇到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们一起听取了中科院植物所刘海丰博士的植物分类知识讲座,不过刘海丰博士并没有细致的为我们进行讲解,或许是因为室内的讲解没有实地的解说效果好吧。之后,我们早早熄灯入睡,期待着第二天的活动。

第三天,我们跟随李焕龙老师来到样地进行采样,虽然看似简单的动作自己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不过,经过一天的样本采集后,我也认识到了一些问题。其实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科研工作都是枯燥的,只有你真正热爱这项工作,你才能不觉乏味。有人说科学家是孤独的,而我觉得,科学家的孤独只是旁人看到的表象,实际上,科学家不仅有同事的陪伴,更有科研课题的陪伴,最重要的是,还有自己科学信念的陪伴。

这天晚上,我参加了灯诱昆虫的活动,还见到了一只之前在松山的2016年清华大学暑期野外实习期间没有见过的毛翅目的石蛾,这让我兴奋异常。

第四天,我们的导师李焕龙老师将我们的样品带回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进行化验。而我们组员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其它组一起学习,其中大部分组员都加入了第六组,跟随中科院动物所的张旭博士进行“不同森林类型昆虫观察”这个课题的研究。我们沿公路向上,对路边的不同植物的访花昆虫进行采集。同时,在路边码放黄盘,对昆虫(尤其是双翅目和膜翅目)进行诱捕。黄盘是一种黄色浅盘,使用时在其中加入含有适量表面活性剂的水。膜翅目的昆虫(主要是蜂类)的眼睛对紫外线很敏感,所以黄色的盘子在它们眼中看起来是黑的,对它们的吸引最大,当它们落到黄盘的水中时,由于表面活性剂破坏了水的表面张力,它们会直接沉到水底,然后淹死,这样就达到了诱捕昆虫的目的。之后的路上,我们发现了成片的钝叶瓦松,我还用捕虫网捉到了一只石龙子(一种类似于蜥蜴的爬行动物),或许也算是一个惊喜吧。下午我们开始整理标本,有了上次野外实习经历的我可以说对于鳞翅目昆虫展翅这方面是得心应手,但是,由于上次在松山的2016年清华大学暑期野外实习期间我们捕捉到的主要是鳞翅目的昆虫,而此次我们的标本主要是膜翅目的昆虫,因此,我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不过由于膜翅目的昆虫处理简单,我们还是非常迅速地完成了任务。

第五天上午的工作仍是整理标本,但由于连续几天晚上的灯诱我们的鳞翅目昆虫数量大大增多,所以我的优势也体现了出来。在这之后,我又和李海峰博士一起鉴定我们采集到的被访花植物。

短暂的野外考察就这样结束了,总的来说,这次参加2016年“英才计划”与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在北京市门头沟区齐家庄小龙门灵山自然保护区中国科学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联合举办的综合性野外科学考察活动和上次参加2016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普通生物学暑期野外实习的收获有一些不同。上次清华大学的野外实习由于是清华大学的课程,我们学到的专业性知识较多;而此次的综合性野外科学考察活动更偏科普体验性质,我们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比较少,但是对大自然的思考却在上次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可以说,这一次的综合性野外科学考察活动意义很大。它帮助我领悟了自然的伟大,也帮助我领悟了生命的可贵。这次综合性野外科学考察活动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我会在科学事业上不断努力为人类造福。

最后,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2016年“英才计划”与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在北京市门头沟区齐家庄小龙门灵山自然保护区中国科学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联合举办的综合性野外科学考察活动。在此,我要衷心感谢举办此次活动的中国科研以及中国科学院;感谢培养我的南开大学以及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卫辉教授及其团队;感谢负责此次活动的各位老师;感谢带领我们进行研究的各位中科院的博士、博士生以及助教;感谢带领我们捕虫并为我们购买标本盒的中科院动物所的张旭博士;感谢尽心尽责的班长董俊言同学以及各位副班长、组长;感谢我的认真细致的四位组员,感谢给予我帮助与回报的舍友们;感谢支持我此次活动的父母与中学老师;感谢样地中的树木;其中,尤其要特别感谢中国科协负责“英才计划”的王翠玉老师,她关注每一个组的活动以及每一个同学的需求,如果没有她的组织我们此次活动不会如此成功;特别感谢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李军老师,他为了“英才计划”的暑期活动忙的不可开交;特别感谢我们第七组的导师李焕龙老师,为了取得实验数据,凌晨两点时他还在色谱仪旁守候;最后还要特别感谢一起参加综合性野外科学考察活动的所有同学,你们的陪伴使得此次综合性野外科学考察活动充满乐趣,希望我们能够一起为祖国和人类的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周正暘)
文章主题词:
评论
称 呼:
评论须知
  • ★ 在本网发表言论,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有关法律法规;
  • ★ 请勿发表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言论;
  •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 在本网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评 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