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香港澳门
站内搜索

关键词:

搜索范围:

工作管理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英文网站
首页 > 国际观察 > 国际观察 > 全国公众信息服务门户网站

国外科学教育的战略转移

2005-07-25科技计划译丛,2001年第3期本文被阅读过8756次[推荐][打印][保存][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从整个世界来看,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教育开始从三个方面进行战略性转移。
    基础科学教育向应用科学教育的转移
    美国一直强调基础科学教育,反映着军事工业的需要。二战后,美国却开始向应用科学研究领域投资,美国科学团以巨款投资建立了工程学研究中心,商务部制订了尖端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美国民用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军事工业向民用工业的转移,决定了美国学校从重视基础科学教育转向加强应用科学的教育。
    正当美欧发展应用科学的时候,日本则由应用科学研究为主,向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方向转移。日本通产省为了振兴基础研究,号召各行各业都要增加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因为日本发现,在生物工程、新型原材料、医疗医药、宇航、微型处理机、计算机软件、小型计算机和巨型电子计算机等尖端技术中,有几项产业基础还非常薄弱。日本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要在5至10年内赶上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在科技立国上,再上一个新台阶。因此,在教育上他们从着眼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向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向转移。
    但是,日本在重视基础科学教育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应用科学的教育,美国也是这样,在加强应用科学教育的同时,没有否定和淡化基础科学的教育。由此,可以看到不管美国还是日本,科学教育转移的目的,在于克服自身的弱点,弥补存在的不足,完善本国科学研究的体制,强化科学研究的能力。这是科学教育战略性转移的最终目的。
    从强调自我发展教育转向加强合作教育
    由于科技高速发展,世界各国企业都感到科学技术力量不足和财力、物力不足,因此出现了"对手结盟"。在美国,两大相互竞争的电子计算机公司--苹果公司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突然提出结盟的可能性。他们认为,这种联盟可以带来"协同效应";可以使不同企业相互弥补尖端科学技术的不足;可以缩短一切周期,从而赢得时间;可以收到单方收不到的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德国人则认为,如果我们自己的企业和科学研究单位不联合起来,我们将会成为别国的科学技术的殖民地。还有预测认为,21世纪在科学研究上也必须联合。
    这种思想反映在教育上,一是要求教育部门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不少国家已经这样做了,据德国公布,他们的高等专科大学在1992年已与世界上71个国家的788所高等学校签订了1269个合作交流协议。二是要求学校要培养国际性的合作人才。因此,许多国家在教育学中提出合作教育与合作学习的"教育的国际化"理论,并开始反省和批评"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竞争"的教育。看来,科学技术越发展,越要求学校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体意识和协作意识。
    从重视硬件人才培养转向加强软件人才的培养
    这一转变反映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即硬件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和数量后,发现软件的不足。70至80年代,许多国家都在抓"科技城"与抓硬件建设。日本建起筑波"科学城",美国有个斯坦福"科学工业区",法国巴黎有个维莱特"科学中心"。硬件快速发展到90年代时,才觉得软件跟不上。所以开始从硬件投入转向了加强软件的投入,从开发物质资源开始转向往重开发人才资源。软件的问题,一是物与人的比较,更缺少的是人;二是从事软、硬件工作人员之间的比较,更缺少从事软件工作的人才。
    目前许多国家都感到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不足。据统计,在10万人中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日本367人,美国277人,德国198人,法国136人,意大利71人,西班牙37人。但他们都感到人才不足,日本目前仅信息处理技术人员中,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技术人员就缺少20万人。美国缺少大批的电脑系统分析人员、电脑操作人员和电脑程序编制人员。
    科学技术越发达,人们越是担心国家的后劲不足。后劲主要看一个国家人力资源是否雄厚。但人力资源不是看人的数量,而是看人的质量。人才资源的质量是以同年龄段人的智力、科学技术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为衡量的标准,实际是以受教育的数量和质量为标准。80年代美国人力资源被列为第一,其20至24岁年龄段中受大学教育者占59%,英国占22%。这就是人力资源的储备力量。一个国家的后劲如何,20年后主要看这部分人的实力如何。人才结构不合理也是许多国家担心的一个问题。所以,有远见的国家都在加紧编制人才需求的结构,加紧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到,科学教育的战略性转移,实质上是根据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在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目标和着眼点上的转移。

 

文章主题词:
    评论
    称 呼:
    评论须知
    • ★ 在本网发表言论,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有关法律法规;
    • ★ 请勿发表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言论;
    •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 在本网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评 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