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湖再次发生蓝藻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甚至引起了部分群众不必要的惊慌。对此,专家呼吁,要理性看待太湖蓝藻,采取科学的措施积极治理,不必恐慌。
自去年太湖蓝藻导致无锡发生了饮用水危机之后,蓝藻一直成为敏感的话题。当地政府也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预防蓝藻再次大规模暴发,确保不发生饮用水危机。
蓝藻是存活在地球上三十五亿年的生物,并不是污染的特定产物。对此,长期研究太湖的中国环科院湖泊基地负责人金相灿教授认为,太湖目前水质处于劣五类,主要是总氮超标,营养状态为轻度和中度,水体水质仍处“藻型生境条件”状况,这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生态后果,只要温度、水流和光照等条件适宜,蓝藻水华仍会大规模发生。
专家认为太湖蓝藻已是常态,而非异常状态。这一现象会延续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这种状况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国际上此类事件多有先例,采取科学措施理性防范和治理才是上策。专家呼吁,对于太湖蓝藻应理性看待,不必反应过度,更不必炒作。
事实上,去年三四月份的太湖蓝藻情况远比今年严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最新的监测数据表明,今年3月份,湖体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浓度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1.7%、32.1%和13.1%,表明太湖水质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