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科技馆传播科普知识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从原来向公众传授科学知识到引导观众去探索和发现科学的过程,观众也在由被动的接受,向主动的思考产生结果的过程转变。”8月20日上午,吴晓龙副馆长代表黑龙江省科技馆以这样的开篇向参加2010-2012年“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试点推广工作启动会的领导及代表介绍黑龙江省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AttachFile/220101/634188592906239587.jpg)
抓紧时间,争取最后的胜利!(谢航滨 摄)
黑龙江省科技馆自2007年开始尝试科普教育活动以来,在充分发挥场馆优势的同时,不断借助媒体资源、临时展览以及科普剧等形式,以科技展品及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为依托开展了竞技类、体验类、认知类、表演类、探究类、动手制作类、实验类等几十项活动,其中《小蚂蚁—大世界》、《清洁小卫士——肥皂之涨肚游戏》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中心优秀活动方案奖。
![](/AttachFile/220101/634188592960148942.jpg)
蚂蚁能拉多重?(谢航滨 摄)
作为2010-2012“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试点推广工作启动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黑龙江省科技馆教育活动观摩”安排了包括“肥皂的魔力之涨肚游戏”、“蚂蚁能拉多重”、“水瓶萨克斯”、“液氮趣味小实验”、“梵天之塔挑战赛”、“挑战灌篮智慧王”、“体重在行星中的变化”、“滚球接力对抗赛”、“高空骑车挑战赛”、“我是未来建筑师搭建比赛”以及“交通知识百事通”共计11项六大系列的教育活动。活动总体设计思路围绕展区展品特点,参考学校科学课程、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青少年而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主动参与、积极体验、大胆竞技,提倡打破常规,多方联想,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在补充学校课程中欠缺的知识的同时,使技能方面有所拓展。每个主题下设的内容关联递进,知识点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知识体系统一而完整。
![](/AttachFile/220101/634188593010308081.jpg)
在“交通知识百事通”活动现场,同学们正在参与交通标识问答(谢航滨 摄)
在“肥皂的魔力之涨肚游戏”的活动现场,学生们正尝试着用吸管给硬币表面滴水,“你滴5滴,我滴10滴,到底多少水能存聚在表面上而不溢出?”“大头针也能漂浮在水面上,我不信,还是试试看吧”。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逐步尝试着、探究着,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熟悉实验步骤、掌握科学要领,仿佛是一个个小小科学家。来自兆麟小学的学生说,“这里最吸引我的是所有步骤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这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而且也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比起学校里枯燥的课本知识简直太有趣了。”与此同时,科技馆展厅里上演的“高空骑车挑战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这里锻炼的是孩子们的胆识,挑战的是孩子们的勇气,大家还会接触到配重、杠杆等许多延伸出的知识,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去思考和学习。
![](/AttachFile/220101/634188593063436141.jpg)
活动吸引了来自黑龙江省报业集团《生活报》的小记者们前来采访(谢航滨 摄)
参加本次观摩活动的大连市甘井子区教育局的宋海城这样评价说:活动的成功在于老师一步步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知识灌输,而活动的取材虽贴近生活却是生活中常见而不常发现的,对于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有很大帮助。广西科技馆副馆长黄星华表示,黑龙江省科技馆与广西科技馆在展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是一个较大的资源,今天看了这些活动,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细节。希望通过两馆的不断开发与整合,在今后能够实现教育活动的共建共享。
![](/AttachFile/220101/634188593121720748.jpg)
与会代表观摩教育活动(谢航滨 摄)
本次展览教育活动观摩选择在黑龙江省科技馆进行,对科技馆来说既是一次历练也是一个鞭策,既发挥了科普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大家对科普教育活动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加强青少年参观体验,促进校外科技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衔接,把科技场馆的教育资源和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结合起来,为社会各方参与开发青少年科普活动资源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