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2003年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三等奖获得者,2004年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和第1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获得者,如今已经是一表人才的帅小伙,作为指导老师和教练,带领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选手们再次来到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的比赛现场,只是当年的学生变成了现在的老师,当年的选手变成了现在的教练。
刘毅讲述他从参赛选手到指导老师的转变历程(苏维冰 摄)
机器人活动成就少时梦想
刘毅在初中时渐渐发现自身对科学的浓厚兴趣,闲暇时间,他将自己的部分余力投入到科技小发明的思维与制作上。他的第一位科技“老师”是一个转班的同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给他,从此,一个从没有使用过计算机的门外汉,进入了程序的海洋。经过三年的学习,刘毅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思维与社会认知的少年,并成功地考入了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交大附中)。
交大附中有着良好的设施与师资力量,刘毅在其中如鱼得水,学校的机器人小组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地方。当时他的机器人老师祖老师对他影响很大,祖老师曾说:应试教育让很多学生学习的目标就直指高考,许多蕴含在各种知识和技能中的创新元素被慢慢抛弃,他们往往来不及好奇就被题海所淹没。而在机器人小组,采用的是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把课堂学到的知识消化于实践,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能重拾好奇、创造的天性。
“经过在机器人小组的学习,我将原先积淀在脑子里的零散知识归于系统,并且有了更高程次的理论指导和亲身实践的机会,这就踏出了我向正式的机器人研究的第一步。”刘毅讲到,当时交大附中已经有了一年的机器人研究历史,并且师兄们已获得过3个全国冠军。
刘毅说:“第一年,我们新队员主要以学习各种机器人知识为主。我参加的是足球项目,最后虽然止步于全国三等奖,但它练就了我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第一年的成绩,许多队员都选择了离开,最后只有4个队员坚持下来,祖老师就将我们重新分组,我被指定参加了创意项目,这个项目要求我们广开思路,多留心身边的细节,要在生活中擦亮双眼,启迪智慧的灵感。我们最后确定用乐高器材制作一个双足直立行走机器人。”
“课题选定时,很多人认为以我们的知识层次、选用的器材,是不可能完成这样一个作品的,但祖老师站在了我们一边。他鼓励我们勇敢向前,从此我和队友的生活有了巨大的变化,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度过。在整个制作期间,我们没有在周末休息过一天,查资料做实验,对这个课题一步步攻坚。祖老师更是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指导我们和另两个同学的足球项目。”回忆起这些,刘毅很是感慨。
“一次次试验、一点点改进,这使我们逐渐接近成功,高一时严格的训练更是我们制作成功的保证。比如机器人重心的移动,我们前后做过6个模型,从中选出最可靠稳定的设计。乐高塑料件强度没有金属高,我们就从结构设计力学分析入手,最后机器人的一条腿可以承受20千克的重量。最终我们的作品成形了 ——一个高一米四可以迈开双腿行走的机器人。这个作品获得了多个机器人比赛的大奖,并最终让我们在第1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我们这届 4个成员都获得了保送大学的资格。这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谈到这次比赛的收获,刘毅说,“经过这次洗礼,我的感触很多,机器人首先是一个继续和传承的过程,老师的指导,高年级同学的经验,是一个机器人团队丰富的组员宝库,但同时需要大家不辞辛劳的付出。其次,在制作和参赛中,扩大了眼界,是一种新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形成,是为人处事态度的训练。”
把对机器人的热情传承下去
上了大学以后,刘毅仍然对他的机器人事业爱好不减。这时的他,已经萌生了成为教师的想法。为了保持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继续学习先进的科技知识,他克服重重困难,在大一的时候报名参加大学最高等级的科技竞赛“挑战杯”,整个大一、大二基本都在自习室与计算机前度过,最后作品获得了省“挑战杯”比赛的一等奖。
刘毅说:“我读大二的时候,对是否坚持成为机器人老师也曾有过疑虑,然而2008年在中国举办的robocup机器人世界锦标赛是我人生理想的一个转折点,当时我被任命为青少年组的裁判,3 天的时间,裁判了120多场比赛,比赛完后我突然感触颇深。因为原来我一直都是选手,包括在大学的时候参加各种竞赛,那时候作为选手,我有着强烈的获胜欲望,比赛的目的就是想得第一,把别人都比下去。但在我裁判那120多场比赛的时候,我看到了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国家的选手们眼中同样渴望胜利的眼神,还有那种拼搏的意识,我突然明白,其实在竞赛成绩之外,友情,自身的成长和经历更加可贵。那之后,我便下定决心,要当一名青少年机器人指导老师,以另外一种身份,继续我与机器人的不解之缘。”
“大学的四年过得很快,让我明白高谈阔论没有用,凡事要从点滴做起,凡事必须脚踏实地。我继续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回到了我的母校交大附中,成为了一名机器人教师。在成为教师后,我突然更能理解父母和原来我的老师,我们取得的所有成绩,不仅仅属于自己。成功的背后,有多年来无私辛勤培养孩子的父母、老师,有一起工作的同学,也有各级领导对机器人事业的大力支持。原先的学生已经成为了老师,我看着现在的学生们,看到他们在制作机器人时热火朝天的情景,不仅感觉到了动力,也有责任。机器人的学习让我找到了一个不会被时间磨灭的好奇心,和探索未来、追求真理、拥抱科学的强烈愿望,而这些都是我现在要努力继续传承下去的。”
机器人是青少年成长的良师益友
“现在的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选手的水平和作品的科技含量都比我们当年有了飞速的增长。”刘毅说道:“当年我们对机器人的应用技术上还比较粗浅,而现在孩子们作品的科技含量,已经不输给大学本科生了。”对此,刘毅认为一方面是受科技本身飞速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现在中学机器人活动与大学紧密合作,中学老师水平达不到的部分会请大学老师前来指导,也是现在机器人活动水平突飞猛进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优秀的机器人爱好者,毅力和耐心往往是他们共同的特性。因为所有机器人作品都离不开调试,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只有静下心来,坚持不懈地研究和试验,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有人认为机器人活动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担心会对学习成绩有不良影响。其实恰恰相反,机器人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科技素养,可以将各种知识灵活地加以运用。因为在设计制作机器人的过程中,会用到学生几乎所有曾经学到的知识,并强迫学生自己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成系统,这能够培养学生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对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甚至今后的工作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刘毅表示,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机器人竞赛和机器人活动当中来,比赛成绩或许并不重要,接触机器人本身对于青少年来说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