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复旦大学师生见面会顺利举办!
2016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复旦大学师生见面会于4月15日下午在复旦大学举行。复旦大学校长助理丁光宏、上海科学教育中心主任陈红、 “中学生英才计划”导师吴宗敏教授等10名专家,30名2016级中学生英才计划复旦大学学员、2013-2014级英才计划学员代表及部分入选学生所在中学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师生见面会。会议由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应质峰主持。
30位进入2016年复旦大学“英才计划”的中学生分别来自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大同中学等7所中学,经过STEM课程学习、课题申报、网络初选、面试选拔等环节产生,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五大学科。
见面会上,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应质峰首先介绍了“中学生英才计划”的项目背景及意义,就本届“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学员选拔和初期培养工作做简要总结,并结合复旦大学基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与上海市教改对中学生基础学科培养的新要求,表示希望与中学达成全方位合作,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自主招生的有效衔接模式。应老师同时也希望入选学员珍惜培育机会,在导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
应质峰副处长主持会议
其后,复旦大学三届英才学员代表分别发言,向在场师生汇报了他们在英才计划培育期间的成长和收获。2015级复旦大学英才计划物理学科学员葛敬元通过展示自己确立课题、开展创新项目研究的过程,向新学员们介绍了如何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善科创课题的研究。在跟随物理系侯晓远教授开展一年科创学习的过程中,他不仅学会了科学的读书方法,也在侯老师的“挫折教育”中不断受益。他表示,侯老师不仅是课题指导老师,更是自己的人生导师。
葛敬元同学发言
为充分体现英才计划培育模式和培育效果,复旦大学在此次见面会上还特别安排了两组师生对话,邀请物理学科导师陈焱教授和生物学科导师钱睿哲教授分别与自己指导的学员展开现场交流,分享师生之间发生的故事。 来自上海中学高二年级的2015级物理学科学员代表周正和目前已就读复旦大学医学院大一的2013级生物学科英才学员蒋煜东分别回顾了与导师相处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两位导师也对他们在英才计划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师生对话环节
作为新一届学生代表,数学学科师凯元同学也讲述了科技创新性研究给自己的中学学习生活带来的新的动力,并表示将与同期学员共勉,在未来一年跟随导师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坚持改造世界的初衷,争取找到挣脱思维枷锁的钥匙。
师凯元同学发言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丁光宏在总结致辞中代表复旦大学对入选英才计划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向上海市科协对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出的贡献以及悉心培养英才学员的高校导师、中学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复旦的人才选拔标准和英才计划是一致的, 希望通过各方努力为英才打造适合的培育平台,为国家培养更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同时鼓励学员们在今后的学习科研过程中,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惧挫折,迎难而上,并期待他们取得更多进步。
丁光宏老师做总结致辞
上海科学教育中心主任陈红老师代表上海市科协为在场的中学生英才计划导师颁发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印发的聘书,并感谢参与英才计划的所有老师们对学生培养工作的倾力付出。复旦大学教务处还向在场师生赠发了由杨福家院士主编的《博雅教育》和由田刚院士和吴宗敏教授主编的《数学之内与数学之外》两本书籍,并向2016级英才计划学员发放了兼具就餐、上网、借阅书籍等功能的校园一卡通,方便学员在英才计划的一年培育期间的学习和生活。
陈红主任为中学生英才计划导师颁发聘书
师生见面会后,中国科协英才计划数学学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吴宗敏为2016级新学员们带来题为《大数据—受想形识,亦复如是》的科普报告,介绍大数据的概念、机器学习、数据的重构与挖掘等问题出发,启示同学们的科学思维。
吴宗敏教授作科普报告
65名2016年“中学生英才计划”上海地区培育学员已于2016年1月正式进入了为期一年的培育流程,目前各位导师与学员经过3个月的沟通交流,已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培育工作也逐步进入正轨。各位学员也已按照导师的培养方案,陆续开始学习实验方法、阅读专业书籍,或正式开展实验探究,学生管理与培养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