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杨建荣致辞 2013年9月15日下午,上海科学会堂卢浮厅热闹非凡,科学种子•中国梦——2013中学生英才计划上海试点工作启动会暨上海青少年科学社十周年回顾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沈允钢院士、匡定波院士、李朝义院士、赵国屏院士,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杨建荣、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上海市科协巡视员钱之广、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安胜,以及上海市科协、上海市教委、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科学社合作企业、科学社分社、各区县科协和活动中心、科学社团体会员单位的嘉宾,科学社会员俱乐部-TS创享汇代表,高级会员、研究会员代表和各大新闻媒体等4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杨建荣寄语科学社的会员们,鼓励他们成为未来的国家科技栋梁之材。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安胜为首批“中学生英才计划”学员及上海青少年科学社高级会员颁发证书。上海市科协巡视员钱之广、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为“中学生英才计划”名师团代表颁发聘书。此次活动还特色了“与院士对话”环节,邀请中国科学院的4位院士代表,就学术专业、科研经历、人生感悟等各个方面,与科学社会员们对话交流,共同“畅想未来”。
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回答科学社会员提问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风雨兼程。科学社十年回顾短片和会员自拍自导的微电影,展现了一个不断创新与开拓的科学社。
华丽转身——从辅导小组走向培育基地
科学社的前身是2003年成立的、培育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学生的辅导小组。ISEF辅导小组成立伊始,培育对象仅为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学生,且只有专家辅导参赛选手一种培育模式。
2013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决定成立“上海科学种子青少年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将上海青少年科学社建成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连接政府与公共社会服务的纽带,吸纳和承接政府转移的一部分公共职能,运用社会多方力量与资源,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运作模式,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作,构建一条系统化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链。通过引进国内外科技创新项目的优秀案例和多种探究课程,科学社培养学生大胆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科学社还与上海几所知名高校联合建立了100个科学种子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赛事,以科学种子实践基地、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动为平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引领学生的科学梦想。
十年发展和探索,科学社已从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学生辅导小组,逐步发展为培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截止目前,参与科学社素质教育活动的青少年达300多万人次,在国内外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中,参赛会员获奖率高达98%,揽获了各大国际青少年科技奖项;在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和“明日科技之星”称号的青少年中,科学社会员约占70%。
科学社开发、组织参与了国际赛事活动和交流展示,如素有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世界杯”之美誉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具有“诺贝尔摇篮”之称的美国著名的“青少年科学人才培育计划”、国际可持续发展项目奥林匹克竞赛等。在近十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科学社参赛会员共获得最高奖“青少年科学家奖”(1项)、学科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7项)等63个奖项,获奖等第和获奖数位列全国第一,在亚洲地区名列前茅。如今,获奖会员分别在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微软、谷歌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所、企业就读、就职,已成为各学科、各行业不可多得的创新人才。
蓄势待发——“种子”助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中小学生有机会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教授的指导下把自己的创新梦想变成科研成果。”2012年10月30日,科学社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重点高校创立了“科学种子计划”。这一计划依国家“中学生英才计划”创立试点,构建从兴趣会员、实习会员、研究会员到高级会员的创新人才培育链,为具有科学兴趣及科研潜质的青少年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培育平台,着力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培养具有创造力、有志于从事科研事业的人才。
学种子计划”本着“重创新,育能力,铸人才”的理念,进一步发挥上海市科协所属学会在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优势,通过构建“35111”支撑体系、搭建三大支持平台、推出“52211”成才计划,为学生的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机制,一以贯之地培养学生创造力,并通过上海市科协的社会化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网络和重点高校专业的教学资源与科研条件的优势结合,探索专业学会和高校共同协作的人才培育新模式。
“35111”支撑体系:“科学种子计划”依托上海市科协所属180多个学会、协会、研究会,按照自然科学的学科分类,建立了由3000名一流科学家、上海学科和科技领军人才组成的学会专家团队,覆盖工程、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医学健康等16个学科。学会专家团队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育计划,教授前沿领域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课题研究,在引导学生热爱科学、亲近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依托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教学研究资源,组织学生进入相关实验室,学习实验操作技能,并建立了500多名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读硕士生、博士生组成的助教团队,在学会专家每周辅导一次的基础上,助教对学生进行长期跟踪式培育。科学社已自主研发了100套科学教育课件,创立科学导航60分、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素养60分、“金奖集荟”(国内外优秀科技创新项目案例分析)等品牌课程资源。同时,科学社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联合建立了100个科学种子实践基地,以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高校科普开放日等活动为平台,组织学生参加科学报告会、参与实验室科研实践、开展科技创新课题研究,逐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育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大支持平台:“科学种子计划”将建立社会平台、科学交流平台和网络平台等三大支持平台,动员社会力量搭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为青少年提供参与国内外科技竞赛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在上海青少年科技英才网上设立“科学种子计划”专区,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网络咨询,相互交流的互动平台。
“52211”成才计划: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科学社计划每年培养5000名科学兴趣会员,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2000名科学实习会,逐步引导学生创立科学创新项目研究计划,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具备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2000名科学研究会员,在专家团队和助教团队的指导下,将研究计划转换为实践成果;近100名高级会员,走进重点高校,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举措培育创新幼苗:“科学种子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播种子、选人才”,“重探究、求创新”,“育创意、强实践”,“促全面、重长期”,“重公益、引资源”等五大举措培育创新幼苗。如科学社与复地集团合作实施的“复地”未来建筑师培育项目就是选拔出一批在土木工程、建筑等领域拥有创新项目(设想)的优秀学生,通过开展一系列建筑学科的科学创新培育课程以及实验、收集数据、撰写论文等学术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科学观和创新能力,培育有志于从事建筑事业的青少年人才。同样,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上海市海洋局共同举办的“携手看海去——2013年世界海洋日上海青少年海洋知识传播系列行动”,结合上海市科协“科学种子计划”,围绕当前海洋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海洋问题,鼓励青少年进行科技探索、共同为解决当今世界严峻的海洋问题出谋划策。
十年来,科学社已培养大批科技创新精英人才,科学社会员在国内外各项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每年有大批会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就读、知名企业就职。如科学社第一届会员朱元晨,他是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顶级奖项获得者,也是诺贝尔奖百年颁奖史上第一个被正式邀请参加的中国学生,如今朱元晨正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是科学社第一届的会员,凌晨在2003年就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也是第55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赛二等奖。2012年,凌晨获得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他现已成为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助理教授,科研经费逾300万人民币,并且被邀请担任国际ISEF的评委。张逸中同学是科学社的第三届会员,目前是何积丰院士的博士生,由于其科技创新的成功被华师大破格提拔为讲师。还有许多老会员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在国内外创办了一个个高新技术的企业和公司。
构建地基——多元培养发掘潜质人才
中国科协“中学生英才计划”上海试点工作的基础,“科学种子计划”构建了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分级建立兴趣会员、实习会员、研究会员、高级会员群,实施从“科学种子流动站”播撒热爱科学的种子,到培育具有科研潜质人才的计划,培育具有创新能力,有志于从事科研事业的人才。科学社探索形成了网格化的工作体系,在总部开展培育工作的同时,在重点学校、区县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成立了21个分社,每年招收并培育近2000名实习会员、研究会员和高级会员。同时,科学社启动“英才中小学教师培育计划”通过教师媒介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科学兴趣会员——为了培育青少年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与热爱,科学社于2012年设立科学种子流动站,凡是对科学充满好奇、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有机会报名参加在全市各区县“流动”的科学种子流动站,成为科学兴趣会员。流动站根据各年龄段学生对于科学探索与创新活动的不同需求,以“做中学”课程、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科学实验课程等多种探究式课程与灵活的授课方法引导兴趣会员对科学世界不断探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建立初步的科学研究概念,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迄今为止,科学社已在普陀、闸北、徐汇、松江、黄浦、杨浦、宝山等7个区县开展了12场科学种子流动站活动,举办了“辰山植物园”、“复地未来建筑师”、“发现,植物之美”等特色流动站,发展科学兴趣会员三万余人,为“科学种子计划”的全面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实习会员——科学创新设想从诞生到发展成兼具科学性与创新性的课题,要经历无数的坎坷与波折。2012年11月,科学社正式开设科学实习会员班,为那些对科学怀着好奇心、兴趣与热情,但是尚未创立研究计划或暂时没有设想的同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帮助他们挖掘对于某一个科学问题的兴趣,创立并不断完善科学研究课题,在一张洁白如新的白纸上,以热情、灵感和智慧描绘出多姿多彩的科学创新蓝图。通过创新班一系列的课程培育,实习会员将会发掘了自己在某一个领域的兴趣,对某一个现象的问题,并且提出设想或解决方案,从而逐渐形成一个研究计划。2012年,233名科学实习会员创立的课题在种子选拨赛中均被录取成为2013级研究会员。
科学研究会员——从2013年起,科学社每年举办“科学种子选拔赛”选拔科学研究会员,跟据学生的课题和学科针对性地安排专家和高校在读硕士、博士生助教。辅导初期,专家就项目的选题角度、研究方法、实验注意事项等,为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辅导后期,专家就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方面为学生做进一步辅导。在完善课题的过程中,研究会员需要不断与专家及助教沟通、磨合、吸收新知识,并在沟通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助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断引导、启发研究会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自己的课题日趋完美,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创造性和深度的项目。在第2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科学社的研究会员申报数占全市申报总数的39%,其中推选送全国的人数达到全市总数的83%;荣获一等奖人数为202位,高达全市总数的72%,部分学科一等奖中,科学社项目甚至占100%;二等奖人数为232为,占全市总数的63%;三等奖的人数233位,也占全市总数的29%。
图为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安胜向首批高级会员颁发证书 高级会员——从2013年起,中国科协正式开展“中学生英才计划”,为做好上海地区试点工作,科学社以“科学种子计划”为基础,依托名校名师人才资源、设施资源、科技教育资源以及上海市科协所属180多个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专家资源,动员初高中学生积极参与,提倡网上自愿报名、兴趣自主选择,形成“树理想、爱科学、圆梦想”的良好氛围,提升“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通过“科学种子选拔赛”及重点高校名师团的全面考察,发现一批具有科学潜质的优秀中学生。2013年,根据中国科协“中学生英才计划”要求,上海首批试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五个基础学科开展,录取60名科学社高级会员,进入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重点高校的院士及长江学者等名师团指导下,感受科学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创新潜力。
英才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上海青少年科学社一直秉承这样一个理念,在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同时也注重教师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辅导能力。2010年,科学社和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合作启动了“英才中小学教师培育计划”,每年培育30名黄浦区各中小学的科技辅导教师。该计划同样采取“专家辅导,助教管理”的培养模式,培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了教师指导学生科研项目的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并通过教师作为媒介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评估和数据分析表明,英才教师的成长为其所在的中小学增强了科技创新的活力。
振翅高飞——打造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基地
青少年科学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科学社10年的发展历程贵在坚持从加强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贵在坚持针对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需求开展培育,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培育渠道,从而涌现大量的创新成果。
图为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颜慧芬、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副处长丛海鹰为上海青少年科学社会员俱乐部——TS创享汇揭牌
当前,科学社在引进国际化人才培育模式、建立社会公益支持的渠道、挖掘科研潜质培养创造力的基础上计划设立科学种子专项基金。主要资助项目包括科学种子流动站、赛事冠名及专项奖设立、今年初创的TS创享汇,受益人群涵盖3-10年级的青少年、科技教师、学生家长、基金赞助单位及个人。同时,科学社与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美国科学与公众社团(SSP)、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法国“做中学”科学教育中心(LAMAP)、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等国家和地区科技社团,在课程资源研发、教师培训、科技创新理念与方法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域内外交流与合作。
从2003年至2013年,上海青少年科学社在经历了十年的发展与探索后,成长为培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2003级的第一届会员如今大多已为人父母,2013级的会员最小也才10岁,科学社伴随着一代青少年科技爱好者成长,并将继续培育年轻的科技爱好者。稚嫩的学童可以在科学游戏中发现科学奥妙,懵懂的少年可以在学科遨游中学习科技知识,年轻的学子可以在丰富的教育资源中深入研究科技创新课题。
展望下一个10年,科学社将进一步打造上海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品牌项目,吸引更多科学家、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更好地发挥自身作为校外教育拓展资源的作用,成为上海科技创新教育的亮点;更好地发挥自身作为民间国际青少年科技交流组织的作用,吸收、利用国际青少年科技创新资源,积极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基地,让更多的青少年受益。
图为活动现场的科学社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