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中学生入选北京市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北京市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中学生英才计划”)的面试工作圆满结束。高校、中学、科协通力合作,经过一个月紧张的面试选拔,103名优秀中学生脱颖而出入选英才计划,他们将在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下,开始为期一年的科学探究,探索自己的科学与青春梦想。
“中学生英才计划”旨在发现一批具有科学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促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探索建立高校、中学、科协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与工作机制。北京市于2013年6月14日启动试点工作,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管理办公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所高校组建了一支以院士、长江学者等著名科学家为主的30人导师队伍。北京二中、北京四中、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等21所后备人才基地校推荐了146名优秀中学生。经过网上初审、现场面试等环节,最终选拔出103名中学生进入英才计划,其中各高校的录取情况为北京大学20名,清华大学30名,北京师范大学27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5名,按专业的录取情况为数学23名,物理30名,化学24名,生物10名,计算机15名。
北京市“中学生英才计划”在中国科协的指导和支持下,高校、中学和科协通力合作,积极探索和发现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与工作机制,突出北京特色:
1.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北京市承担着“中学生英才计划”全国1/5的工作量,且选拔工作正值暑假,时间紧、任务重,高校、中学、科协迎难而上,精诚合作,开局良好。中国科协高度关注北京的工作,多次派人参加导师面试,并就具体工作给予指导,大力支持北京工作。
2.高校高度重视,导师积极参与。4所高校高度重视“中学生英才计划”,校级领导牵头,教务处为承办机构,协调各院系做好英才计划。选拔面试活动各具特色的,北京师范大学相近学科的导师集体组织面试,陈光巨副校长做动员讲话;清华大学张希院士特邀原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院士一起面试学生;北京大学郭红卫教授及其团队按照总分总形式,在开放、宽松的氛围中与学生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交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东明教授探索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新模式,选拔数学、生物两个学科的学生。
3.中学专人负责,集体推荐。21所后备人才基地校把“中学生英才计划”作为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举措,指定科技主任或科技老师负责,由学科带头人、科技主任、专业课老师共同选拔推荐本校学生。
4.中心服务与协调并重、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北京“中学生英才计划”管理办公室设在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中心始终把做好服务和协调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高校和导师意见,指导中学做好学生工作。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中心深入4所高校听取导师及其团队意见,了解需求,提升服务能力,协调中学,配合高校组织好选拔面试,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从9月起,北京“中学生英才计划”将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同时,以“中学生英才计划”为塔尖,中心将整合“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并试点推出“学科俱乐部”,形成从初中到高中、从科学普及到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金字塔型人才培养体系,并以此推动北京地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
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201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