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神舟十号发射升空已经是第10天,三位航天员迎来最引人关注的一项任务——太空授课。
人大附中成地面课堂
据央视6月19日消息称,“太空第一课”将和地面的学生互动,地面课堂就设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综合楼报告厅,这个报告厅具备与神舟十号航天员双向音视频通话互动的能力。
参与地面授课的学生是由教育部组织了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学生代表在内的330多名中小学生。
这也是全国中小学生共同的课堂。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学,妥善调课,组织收看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也就是说,在航天员进行太空授课时,全国有8万多所中学6000多万名师生同步收听收看。
据《新闻晨报》报道,人大附中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颇有渊源,包括杨利伟、翟志刚、景海鹏,以及正在太空的聂海胜等多名航天员的孩子都曾在或正在这所中学就读。
王老师上课啦
央视直播了此次太空授课过程。20日10时许,地面课堂开始前播放小短片介绍太空的衣食住行。在两位物理老师介绍失重的概念和现象后,三位航天员面带微笑地通过镜头向同学们打招呼。
按计划,女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了太空授课的主讲任务,聂海胜担当助教,而张晓光担任太空授课活动的摄像师。
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里,王亚平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
她让聂海胜演示了在太空中如何通过特殊质量测量仪测量物体的质量,然后运用多种器材展示了太空舱的失重情况下,物体和液体的运动情况,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
通过视频通话,王亚平和聂海胜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他们仔细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包括天空一号如何用水、能不能看到太空垃圾、怎么维持身体状况、有没有看到UFO、星星会不会闪烁……
中继卫星系统发挥作用
据新华网6月11日报道,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太空授课旨在普及太空知识,激发青少年探索科学的兴趣,也为未来利用空间站进行更大规模科普活动积累经验。“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他说。
这次太空授课也考验我国的中继卫星系统。2012年,我国发射“天链一号03星”后,实现了“天链一号”中继卫星的全球覆盖。在神舟系列飞船中,神十可以说是第一个‘享受’我国中继卫星全球系统服务的载人飞船。如果说神十之前,我们看到的飞船上画面是标清画面的,今天看到的应该是高清电视画面。从央视网网络直播效果来看,画面质量清晰,顺畅。
人类第二次在太空授课
这是人类的第二次在太空授课,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授课。
另据新华网6月11日报道,曾实现了第一次在太空授课的前美国宇航员芭芭拉·摩根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我知道(王亚平)一定会非常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学生们正热切盼望着这次太空授课,正如我一样。”
2007年,曾当过小学教师的摩根乘坐“奋进”号航天飞机造访国际空间站,除了负责完成部分专业任务外,摩根还开设“太空课堂”,与地面上的学生“天地连线”,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成为那次任务的最大亮点。
(来源:infz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