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香港澳门
站内搜索

关键词:

搜索范围:

工作管理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英文网站
首页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 > 全国公众信息服务门户网站

中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2005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发布之二

  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支持对国家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决策部门在公共政策及科学技术决策中越来越重视公众的意见,公众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权利并希望在决策过程中表达意见。科普逐步由科学家向公众单向普及科学知识转变为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公众不仅有权知道科学家从事的工作,而且有权了解科学家的行为和科研成果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有关政府部门也需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公众对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看法和建议。为此,中国科普研究所在2005年进行的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仍然将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调查作为重要的调查内容,并获得了一些可供研究和参考的调查数据。
  2005年中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调查包括:公众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看法;公众对科学技术职业声望的看法及对子女从事的职业期望;公众对新技术、新品种或新产品的态度;公众对技术应用对环境影响的认识;公众对自然的态度等。现将调查的主要结果公布如下:
  1.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1)大多数的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积极的态度
  有87.5%的公众赞成“科学技术给我们的后代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的观点;有72.1%的公众赞成“科学技术给我们既带来好处也带来坏处,但是好处多于坏处。”的看法;有76.0%的公众赞成“科学技术使我们的工作更轻松愉快了。”的观点;有70.3%的公众赞成“总体上说,科学家的工作使我们的生活更简单舒适了。”的观点;有84.9%的公众赞成“尽管有些科学研究不能立即给我们带来利益,但是科学研究是必要的,政府应该支持。”的观点。
  2)少数的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持保守的态度
  有10.0%的公众同意“即使没有科学技术,人们也可以生活得很好。”的看法;有12.8%的公众同意“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的观点;有18.3%的公众同意“我们过于依靠科学,而忽视信仰。”的说法;还有34.4%的公众同意“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失业。”的观点。
  3)少数的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持消极的态度
  有11.4%的公众同意“科学家因为拥有了改变世界的知识和能力,而变得很可怕。”的说法;有13.4%的公众同意“持续不断的技术应用,最终会毁掉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观点;有21.9%的公众同意“科学技术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任何问题。”的说法。
  4)有相当数量的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持过于乐观的态度
  有40.6%的公众同意“仅仅依靠科学技术,就能使我国在近几年内迅速强大起来。”的观点。有22.3%的公众同意“科学技术能解决所有问题。”的看法。
  
2.科学技术职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声望较高
  据历次调查统计,科学家、医生、教师这三种科学技术职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声望和期望始终排在前三位。工程师的职业声望和期望也都排在较靠前的位置。
  2005年调查显示,我国公众认为教师的职业声望最高(57.2%),科学家居第二位(51.0%),医生居第三位(44.1%)。工程师的声望(18.3%)排在官员、法官和企业家之后,位居第七位。
  我国公众在期望子女从事的最好职业的选择中,教师的期望最高(47.5%),医生居第二位(46.2%),科学家居第三位(40.7%)。工程师的期望(21.2%)排在企业家、官员之后,位居第六位。
  分析表明,在调查列出的11种职业中,教师、科学家、法官和运动员的职业声望明显高于对子女从事职业的期望;对子女从事企业家、律师、工程师和医生的职业期望高于职业声望。
  3.大多数公众在接受新技术、新产品或新品种时,信任政府或权威部门的认可
  调查显示,有69.9%的公众在“政府提倡或国家权威部门认可”的条件下,愿意接受新技术、新产品或新品种;近半数(48.6%)公众选择“看别人用的结果,如果大多数人都说好,我也接受”;分别有不足40%(37.8%和36.2%)的公众选择“先自己试一试,再作决定”和“亲自查资料或咨询专家,确认对环境和人体没有危害”;选择“省钱或能赚钱”的公众不足1/3(31.7%);较少数公众(13.3%)选择“广告宣传和推荐”;只有2.0%的公众“无论谁推荐都不接受”。
  分析表明,不同分类的公众群体,对于愿意接受新技术、新产品或新品种的各种前提条件的选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选择“政府提倡或国家权威部门认可”的人群差异不明显。
  选择“看别人用的结果,如果大多数人都说好,我也接受”这种观望随大流态度的人群中,女性(51.1%)、高年龄段(50-59岁为51.4%、60-69岁为54.8%)、小学以下文化程度(55.4%)、农民(54.1%)、乡村(51.0%)及西部地区(53.7%)公众在相应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选择“先自己试一试,再作决定”这种相信自己感受的人群中,性别和年龄的差异不明显。小学(42.2%)和初中(38.3%)文化程度、农民(42.7%)和工人(39.1%)、乡村(41.1%)和西部地区(45.7%)的公众在相应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选择“亲自查资料或咨询专家,确认对环境和人体没有危害”这种积极求证态度的人群中,男性(38.6%)、较低年龄段(18-29岁为42.1%、30-39岁为40.6%)、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大专和大学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57.4%、58.2%和58.8%)和城镇(44.7%)公众在相应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在职业分类中,专业技术人员(60.8%)、办事人员与有关人员(58.5%)、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58.2%)和学生及待升学人员(57.1%)所占的比例较高。
  选择“省钱或能赚钱”这种考虑经济利益的公众中,性别、城乡和地区的差异不明显。从年龄上看,60-69岁公众选择的比例(25.2%)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的公众;从文化程度上看,高文化程度公众(大专为21.9%、大学以上为21.0%)明显低于其他文化程度的公众;从职业上看,工人选择的比例(40.3%)明显高于其他职业的公众。
  选择“广告宣传和推荐”的公众中,性别、城乡和地区的差异不明显。年龄的差异表现为随年龄的增加相信广告宣传的比例减少,但差距不大。文化程度虽有差异,但没有明显规律。从不同职业上来看,商业及服务业人员(18.2%)、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6.6%)和工人(16.4%)明显高于其他职业的公众。
  4.近半数公众理性地看待技术对环境的影响
  调查显示,46.5%的公众认为“技术对环境既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21.4%的公众认为“技术对环境有好的影响”;11.1%的公众认为“技术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只有1.2%的公众认为“技术对环境有坏的影响”;另有19.7%的公众“不知道”技术对环境有何影响。
  从不同人群的分析来看,在选择回答“技术对环境既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这种理性认识中,男性的比例(48.8%)高于女性(44.1%),随年龄降低,理性公众的比例增加明显(从60-69岁的33.0%增加到18-29岁的54.8%),城镇公众的比例(56.1%)高于乡村(40.2%),东部(52.1%)、中部(45.9%)和西部(41.6%)呈下降态势。理性公众的文化程度差异显著,表现为文化程度越高,理性公众的比例也越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公众的比例在80%左右,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群的比例只有20.8%。从不同职业上来看,接近80%的学生(79.3%)、大约70%的专业技术人员(71.4%)、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68.7%)和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68.5%)做出此理性选择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职业的群体。
  认为“技术对环境有好的影响”的人群中,50-59岁(25.9%)和40-49岁(24.6%)年龄段,小学文化程度(25.5%),离退休人员(27.4%)、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27.2%)和商业及服务业人员(26.6%)的比例较高。
  认为“技术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的人群中,大学及以上和大专文化程度人群的比例分别为1.1%和2.9%,远远低于平均水平或其他各类人群的比例。
  5.大多数公众认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开发利用自然”
  大多数(66.9%)的公众认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开发利用自然。”;有少数的公众(10.7%)公众认为应该“崇拜自然,顺从自然的选择和安排。”;仅有6.8%的公众认为要“最大限度地向自然索取,征服自然。”;另有15.5%的公众“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自然。
  不同人群认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开发利用自然”的比例呈现较明显的差异。从不同性别来看,男性的比例(70.9%)高于女性(62.6%);从年龄分类来看,表现为年龄越低选择的比例越高, 18-29岁和30-39岁人群的比例高于70%,分别为73.6%和71.4%。而60-69岁人群认为应该这样对待自然的比例为51.2%;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差异非常明显,大专以上文化人群选择的比例达90%以上,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群的比例不足30%;不同职业的人群也存在差异,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和学生的比例均高于90%,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比例均在80%以上,家务劳动者和农民(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比例最低,为51.4%和59.3%;城乡存在差异,城镇比例为77.4%,乡村比例为60.0%;不同经济发展地区间也存在差异,东部地区为71.9%,中部地区为66.3%,西部地区为62.8%,东中西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对于不同群体中“不知道”如何对待自然的人群分析发现,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群中的“不知道”比例最高,达54.0%;60-69岁人群和家务劳动者的比例也较高,分别为31.3%和28.3%。
  6.结论
  我国公众长期以来,一直积极支持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崇尚科学技术职业,信任政府和权威部门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认可,这些结果在2005年的调查中又一次得到验证。同时,我国公众对技术对环境影响的看法和对自然的态度也更趋于理性。
  但是,我们同样看到,不同人群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和态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特别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农民、工人及家务劳动者等人群,对于科学技术及其对社会和个人影响的认识是盲目乐观或不清晰的,这种状况与创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是有很大差距的,其主要原因是与这些人群的科学素养水平较低直接相关。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特别是弱势人群的科学素质任重道远。
文章主题词:
    评论
    称 呼:
    评论须知
    • ★ 在本网发表言论,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有关法律法规;
    • ★ 请勿发表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言论;
    •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 在本网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评 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