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至16日,第九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中国—阿拉伯青少年创客营)在宁夏圆满举办。这场由中国科协、科技部联合主办,宁夏科协承办、宁夏科技馆具体执行的跨国科技文化交流活动,以“筑绿色屏障·享科技成果”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埃及、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8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32名师生,联动宁夏本地“英才计划”人选及中学师生72人,33名科技志愿者,137名参与者跨越山海相聚,在7天时光里以科技为媒、以文明为桥,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故地奏响新时代的“丝路旋音”。
科创之旅 织就多元纽带
活动期间,营员们沉浸式体验了丰富多样的项目。在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他们亲手制作麦草方格,见证这一治沙智慧与流沙的“千年约定”;在闽宁镇“绿电小镇”,光伏板与阳光共舞的“能源交响”,让沙漠蓝海的景象深深震撼了每个人;贺兰山岩画前,古老的凿刻符号与现代语言展开“文明对谈”,碰撞出跨越时空的火花。这些经历如同一根根丝线,将原本陌生的人们紧密相连,让相知的情谊在时光中悄然生长。
真挚分享 传递和而不同

闭幕交流分享会上,一段回顾视频带众人重温活动点滴,笑声中满是心照不宣的默契。埃及学生伊斯梅尔·阿穆尔细数工作坊的协作与讲座的启发,感慨不同背景的人并肩就能攻克难题;印度尼西亚教师法丽达・乌兰达里满怀憧憬,坚信科技能让绿色未来照进现实,要将这份和谐带回课堂培育创新种子;志愿者颜懿丰分享深夜帮外国伙伴查资料的经历,领悟到传递的不仅是信息,更是让世界读懂中国的钥匙,他以“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收尾,道出了差异不是距离、而是友谊丰富色彩的真谛。
意义深远 续写丝路新篇
作为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具体实践,创客营活动以科技为桥搭建跨国合作平台,以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在治沙技术共享中传递全球生态治理的责任担当,在绿色能源实践中诠释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追求,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场跨越国界的科技文化盛宴,不仅是青少年提升科学素养的实践场,更是全球科技教育界协同创新的纽带,将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与人文交流注入持久活力,助力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全球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