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下午,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天文专题营营员从北京出发,前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进行参观。经过短暂的旅程,营员们抵达兴隆基地。呼吸着山区新鲜的空气,营员们发出了阵阵的欢呼。这欢呼中分明能够感受到大家对于自然的亲近,对于科学的渴望。
在兴隆观测基地,由国家天文台志愿者带队分组参观了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和郭守敬望远镜。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于1989年安装于兴隆基地并投入使用。它被誉为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曾经是国内最大、也是远东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在2.16米望远镜圆顶内,由陈颖为老师为营员们进行介绍了该望远镜的性能参数,机架构成以及终端仪器。陈颖为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也讲授了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包括地球的自转于天文观测的联系、赤道仪地平夹角与观测站地理纬度的关系、观测地气候天气对天文观测的直接影响等。营员们也踊跃的提出了多个相关的问题,例如望远镜是如何跟踪观测同一天体目标、望远镜如何进行日常维护、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于望远镜本身的影响等。这些问题都由陈颖为老师进行了一一解答,现场互动氛围异常热烈。现场讲解结束后营员们又来到了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室外环廊,在环廊处可以俯瞰整个兴隆基地,又能够眺望远处的燕山山脉。营员们纷纷在此处拍照留念。

图为2.16米望远镜内部结构

图为郭守敬望远镜
图为陈颖为老师在讲解2.16米望远镜

图为翟萌在讲解郭守敬望远镜
在距离2.16米望远镜不远处便是著名的郭守敬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又称为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是一架视场线直径为5度横卧于南北方向的中星仪式反射施密特望远镜,它的光学系统包括:5.72 米×4.4米的反射施密特改正镜MA(由24块六角形平面子镜拼接而成),6.67米×6.05米的球面主镜MB(由37块球面子镜拼接而成) 和插有4000根光纤的焦面板三个部分,创新性地做到大口径兼具大视场,是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在进入到郭守敬望远镜内部以后,由兴隆基地的翟萌老师给营员们进行了讲解,包括LAMOST结构示意图和光路图、世界领先的天文技术创新之处、子系统组成、MA的创新结构及工作原理、焦面上光纤结构的工作原理等。营员提问十分踊跃,翟萌老师都一一给予解答。
晚7点半,营员们又来到了兴隆基地中心楼会议室,听取了由翟萌老师关于兴隆、关于天文、关于宇宙之美的报告。具体介绍了天文台站的选址条件、兴隆观测站的选址过程、北京天文台及兴隆观测站的发展历程、国家天文台的成立与组成单位、兴隆观测基地的基本信息与布局风貌、主要科研方向、现有望远镜设备介绍、兴隆观测基地的发展目标与方向等。报告结束之后,翟萌老师带领营员参观了科普展厅,介绍了中国天文台站分布图、兴隆观测基地沙盘模型、退役的观测设备展品等。最后以观看中国天文学会90周年纪录片结束一天的参观学习活动。

图为营员们在会议室听报告

图为翟萌老师介绍展厅
经过一整天密集紧凑的活动安排,营员们在感到劳累的同时,也感到很欣喜。通过本次活动大家进一步获得了丰富而有趣的天文知识,增长了见闻、开阔了眼界。很多营员也表示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能够接触天文知识,甚至希望将来有机会从事与天文相关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