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分营的同学们在老师及志愿者的带领下,来到新迁至静安区雕塑公园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一下车,营员们就被上海自然博物馆独特的英国古典建筑风格所震撼。建筑的整体灵感来源于鹦鹉螺的壳体形式,这一简单而又经典的生物形式在地球上已延续存在几百万年,寓意着博物馆人“管理自然遗产,守护地球家园”的神圣使命。盘旋而上的绿植屋面从雕塑公园内你冉冉升起,静动有致的建筑宛如一只“绿螺”。这一具有人文关怀、具备世界一流水准的上海科普建筑,使尚未入馆的营员们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开启此次博物馆奇幻之旅。
据曾多次来到自然博物馆的志愿者介绍,如今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内展出了上万件标本藏品,内容丰富,尤其以一幅体长约为中加马门溪龙的骨架最为抢眼,是亚洲最大、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在地下二层,上海自然博物馆还拥有近1500平方米的步入式复原场景,逼真再现生机勃勃的非洲大草原。另外,许多营员在此之前通过网络了解到上海自然博物馆拥有主题为“跨越时空的聚会”大型标本阵列,汇集古今中外200多件动植物明星标本……大家在参观前的热切讨论更使他们对这次参观期待大增。
在参观过程中,有的营员流连于“生命长河”主题展厅,惊叹于生物进化的漫长过程;有的营员驻足于“缤纷生命”主题展厅,观察千姿百态的自然生物,聆听生命的思语;还有的营员醉心于“生态万象”主题展厅,体悟不同自然环境中生存的惊心动魄;几乎所有营员都认真参观“上海故事”主题展厅,在“沧海桑田剧场”见证气候与陆地变化,参观“暖阳明媚”的崇明东滩,感受脚下这片土地沧海桑田的自然流变。
营员们被这场集科技与人文于一体的盛宴激发起无穷的求知欲与好奇心,随着上海科学营渐近尾声,营员们开始流露出对这场科技之旅的不舍之情。2017年上海科学营活动终将结束,但为期7天的科技之旅却带给他们难忘的人生印记,希望这群未来的小科学家带着科学营给予他们的礼物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营员体会:
香港也有很多科普场馆,包括自然博物馆,但是都没有上海自然博物馆这么大,而且它的展厅涵盖面很广,展板上的资料非常丰富。虽然我习惯于繁体字阅读,但是这并不妨碍我认真阅读相关文字内容,这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我参加的是社会科学小组,但是自然科学也非常有趣。”
——社会科学组香港可立中学钟可澄
非洲大草原的实景展示给予我很大的震撼,走出这个场景后,满墙的牛角标本加剧了这种冲击性。但是很遗憾,地下二层八分中的短片我只看到了最后两分钟,所以有机会我会再来上海自然博物馆故地重游。上海自然博物馆让我知道了我从哪里来,我周围的生命从哪里来,增强了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我还给妈妈买了一个纪念品,是一个原矿石钥匙扣,希望能给妈妈带来自然的力量与祝福。
——环境科学组海南保亭中学王帆
志愿者风采:
这次把营员们带到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营员掉队,因为博物馆的日参观人数较多,我们原本计划‘出口堵、入口堵、队长放中间’,但事实上小朋友们都非常乖,纪律性很强,很配合我们的工作,还给我们送水送零食。”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6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志愿者冯璐瑶
今天志愿者收到了一位营员小朋友的小惊喜,虽然只是不到一周的相处,但是我们和小朋友们培养了良好的默契和深厚的友谊,我们也为小朋友们准备了离别礼物,希望能为他们的这次旅行增添更多的美好记忆。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郭新臻
带队老师感悟: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藏品数量多、种类丰富,让人大开眼界。我在这次参观过程中香港和内地学生不同的文化特点,内地的同学们内敛可爱,而香港的同学们相对来说活泼开朗,希望他们可以通过这次共同参观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香港带队老师利永行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同学们的参观积极性非常高。同学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些课外知识与课本上的知识紧密联系,相得益彰,增强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宁夏带队老师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