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世界中学生科技竞赛“诺贝尔奖”之称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简称ISEF),是全球最大规模、最高等级的中学生科技赛事,每年50多个国家超过1500名青少年参加,已成为全球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展示交流的大舞台。今年,我省珠海市第一中学李晨天和广东实验中学黎世伦等两位同学参加,分获四等奖和美国数学学会荣誉奖。下面是李晨天同学两年参赛的感想摘录,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个赛事的精彩与别样。
参赛选手荣誉墙
李晨天同学认为“在这次赛事上看到的几件事,确实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同时也可以说让我脑洞大开,感触良多。”
第一件事是“大伽”不“伽”。每年大赛都会邀请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际上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参加杰出科学家交流会,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对话。今年有2个诺贝尔奖获得者、3个天才奖获得者和1个美国国家技术与创新奖获得者参加,但开幕式上主持人介绍这些响当当的科学大伽时,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在学生选手后面的观众席上站起向大家致意。主办方认为大赛的主角是Finalist(选手),Finalist之外的任何人应当成为配角。“或者这样的认知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个大赛本身的价值”。
大伽坐在观众席上给Finalists做“配角”
科学大伽们
第二件事是想成为Volunteer不容易。大赛所有评委、翻译和组委会工作人员都是Volunteer(志愿者),但即使是Volunteer,也不是想来就能来,还必须经过激烈的竞争。他们经过大赛筛选,义务参与,往返差旅费和活动期间的食宿费用均由Volunteer自己承担。美国人非常热衷做义工,能来到这个大型国际赛事做Volunteer,他们觉得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和荣耀的事。
排队报到的Volunteer们
第三件事是大赛展板个性化。大赛给每位选手一定空间的展位,展板大小不作限制,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允许自由发挥。选手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兴趣或者审美标准制作个性化展板,唯一的标准就是只要你的展位放得下。
第四件事是大赛不是“竞赛”。按照一般理解,ISEF是国际大赛,强调的理念应该是“竞赛”,但大赛一直大力宣传、最为看重的却是“责任”。每年开幕式时都会请来科学家或“过来人”为参赛学生分享科学的乐趣和责任。去年大赛请来一位越南参赛“过来人”,为大家讲述当年参赛作品——导盲功能眼镜的发明过程。她最初动力来源于帮助她失明的父亲可以重新“看到”周围物体,她了解了许许多多像她父亲一样失明又贫穷的人需要得到帮助,她觉得她有责任在这方做点什么,最终开发一种价格低廉但性能优良的导盲眼镜。
越南参赛“过来人”演讲
今年,出生印度的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学助理教授为参赛学生讲述了他如何用一张CD光碟和几个特别设计的U型管,制成只需要人手拉动就可以达到3000rpm转速(也就是现代中速离心机的转速)的离心分离装置,方便贫困落后地区检测传染性疾病。他还分享了如何发明一种成本不足一美元就可看到苍蝇体内生理活动的显微镜,并自费生产出产品送给非洲、印度的小朋友,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他说“科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创造某些东西,更重要的应该是承担社会责任”。
他的演讲赢得所有参加开幕式的选手、嘉宾和观众的长久掌声,他不得不多次到前台致谢,李晨天同学认为“这些掌声是真挚和诚恳的,因为我相信他所说的‘责任’打动了所有与会者心灵最深处的某种情愫”。
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