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察】邓小平题词的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来上海了!首次在大学办
这4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全国或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选手,并曾获一、二等奖。
郭海骏,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2009届学生,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张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学生,现就读于纽约大学;朱晓伟,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09届学生,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王诗,朱晓伟的中学校友,毕业于清华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现就职于上海汽车集团技术中心。
这4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全国或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选手,并曾获一、二等奖。今天,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公益宣传片“梦开始的地方”正式上线,这4名青年才俊的科创经历和感悟,正如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工作”的赛事倡导。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前身是1979年中国科协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邓小平同志为展览题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1982年,第一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在上海举办,拉开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序幕。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今年大赛再次回到上海举办,也是大赛首次在高校举办。
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香港举行。
记者了解到,第31届赛事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体育总局、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科协、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承办,8月13日至19日在华东师大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34个代表队,近500名青少年和200名科技辅导员,以及来自法国、俄罗斯、韩国、印度等14个国家60余名国际代表参赛,围绕大赛主题“创新、体验、成长”,共同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交流科技创新感悟、分享科技创新乐趣。
赛前,这部宣传片聚焦曾经参加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大奖选手,如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群体的研究者、第2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得主郭海骏,以他的视角讲述他和他的朋友们,是全片创作的基点和线索。大赛创办迄今30多年来,一批具备科学潜质和发展后劲的优秀青少年通过科技竞赛活动脱颖而出,最终走上科学研究道路。此片通过他们参与科创大赛“理解创新、懂得体验、收获成长”乃至走上科研之路的经历,鼓励更多青少年提出研究课题并运用所学的科技知识解决问题,积极参加包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内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
据悉,大赛将整合华东师大及周边相关科技园区、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策划组织多项针对学生和科技辅导员的特色活动。包括:学生开放活动日,开展科学实践、创客体验、文学哲学沙龙漫谈、话剧表演、动漫交流、书法汉服文化等18项学生特色活动;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的知识产权讲座;还有科技教育论坛、STEM教育论坛、教师科学工作坊活动等,并成立“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资源协作网”。
文章转载自上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