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届国际化学奥林匹亚于2007年7月15~23日在莫斯科举行。68个国家和地区共256名选手参加了本届颇具特色的竞赛活动。我国代表队由4位教师(赵可清、汪必琴-四川师大,段连运、王颖霞-北京大学)和4位学生(按报名次序:张子旸-江苏省泰州中学、杨乐-河北省石家庄二中、徐磊-华东师大二附中、方源-四川绵阳东辰国际学校)组成。竞赛设金牌31枚、银牌56枚、铜牌71枚,另颁荣誉奖牌10枚。我国4名选手皆获金牌,总成绩分别为75.78、73.08 、70.32和62.74分,分列第一、二、五和十四位(与上述报名次序不一一对应)。
莫斯科国立大学等4个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单位承担了本届竞赛的命题、考务及会务工作。竞赛得到俄罗斯联邦政府的支持,副总理Medvedev出席闭幕典礼,在发表了正式讲话后不久,又回到麦克风前发表了幽默的临场感言。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部长参加了各代表队领队及科学观察员会议。竞赛得到近20个俄罗斯联邦及国际赞助商的资助。
本届竞赛仍分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两部分。理论试题共8道,实验2个。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科学,乐趣”的既定主题,具有如下特点:
(1)使学生和教师从蕴含着智力和智能的科学活动中获得乐趣和精神营养;
(2)使学生学习关于化学的新知识,接触新概念和新思想;
(3)向学生介绍现代化学的新成果和新进展;
(4)提出挑战性、开创性的问题。
各试题要点和命题意图是:
第一题:化学中处处有量子力学—化学不再仅仅是一门实验科学。利用状态函数和能级关系进行理论思考,解决化学问题。
第二题:纳米化学,以科学技术发展前沿领域的新成果为载体,负载基本的物理及化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基础热力学原理在纳米化学中的应用。
第三题:开放体系,自催化过程导致振荡反应。通过改变初始浓度或速率常数引起动力学曲线发生显著变化。
第四题:一百年前诞生的Fischer法仍是测定水的最佳方法。该问题包含着物质间复杂的化学计量关系。梳理清楚这些关系,问题便迎刃而解。
第五题:题中隐含着一些有关醋酸的信息。既要重视“显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隐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
第六题:硅酸盐。化学根本不枯燥——它不仅仅是化学式、分子式、方程式等等抽象的东西,它还要求“阅读”和描绘各种维数的美妙的结构图形。
第七题:简单生物有机化学。涉及酶催化、偶合反应、立体结构、代谢等问题。理解胆固醇的代谢对于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第八题: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是控制自由基聚合的一种新的重要手段。
256名学生的成绩统计如下:
题号 | T.1 | T.2 | T.3 | T.4 | T.5 | T.6 | T.7 | T.8 | E.1 | E.2 |
满分 | 7 | 8 | 7 | 8 | 7.5 | 7 | 7.5 | 8 | 20 | 20 |
平均得分 | 4.65 | 3.23 | 3.94 | 3.57 | 2.29 | 3.40 | 1.84 | 2.13 | 5.23 | 7.15 |
平均百分数 | 66 | 40 | 56 | 45 | 31 | 49 | 25 | 27 | 31 | 36 |
T:理论试题 E:实验试题
我国参赛学生的实验竞赛成绩仍然令人担忧。最高成绩为25.77分,最低成绩只有13.73分。理论强实验弱的老问题再次暴露出来。我们再次呼吁一定要重视实验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