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小小科学家”揭晓 院士感叹创新人才只是“漏网之鱼”
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昨天落下帷幕,来自清华附中的唐岱维、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方鑫和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姜江脱颖而出,分获“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及5万元奖金。
“这些孩子的科学探索和创新实践整体水平比较高,综合素质也很不错。”本届活动评委会主任王乃彦院士告诉记者,他们中的不少人对科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精神,具备了一名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他们身上孕育着科学的希望。
“以剩余污泥碱水解产物为碳源生物合成生物燃料前体的研究”,这么拗口的一串字符正是唐岱维此次参赛的项目名称。据他讲,这是一个针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进行二次利用的环境类课题,在老师指导下他用了近一年时间进行研究,无数次地去清华环境系实验室做实验,“平时两三天就得去一次,放假后天天都得去,因为要观测周期反应,有时还要熬通宵。”
“再生水紫外消毒后病原菌复活特性及分子机制研究”是姜江的参赛项目,光准备有关材料就花了她半年时间,随后的一年内她成为清华大学节能楼里的常客,“导师带领的研究小组中只有我一名中学生,我像其他研究生一样泡在实验室里,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论文。”
此项活动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昨天在发言中感慨地表示,“在全国数以亿计的中小学生中,能有获奖学生那样的才华,特别是有他们那样机遇的有多少?11年了,仍然只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重点高中里的特殊学生才能来到这里,情况没有改观。”这些获奖的孩子只是个例,“他们在进入特殊的培养计划以前,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必须在当前教育为他们设置的‘网’中成长,要压不垮、变不呆,脱颖而出才能争得后来的机遇。”韦钰院士说,美国的创新人才是由美国的教育大批有计划地培养的;而我们的创新人才是当前中国教育下的“漏网之鱼”,要经过艰苦的奋斗才能‘蹦’出来。“什么时候那些‘不普通孩子’的成长历程变成众多‘普通孩子’都可以享有的教育,我们才能说,我国是一个创新型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