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刹车装置”避免“错把油门当刹车”、机器人“卖萌”还会解魔方……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周末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开幕,不仅有中国487名学生创作的364项小发明同台竞技,还有来自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14个国家的60多位国际代表,携23个项目来华参加展示与交流。今天展馆将对市民开放,进行公开展示。江南时报记者提前“探营”,在现场看到了很多中小学生的“奇思妙想”。
江南时报记者 许小溯 实习生 邹欢 文 江南时报记者 秦怀珠 摄
智能 脚步力量当指令 再也不会刹错车
新手司机上路,慌乱中把油门误当成刹车踩下去了,踉成了多起惨重车祸。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安徽省无为中学的俞笑闲设计了一款联动装置,专门对付“错把油门当刹车”。
“人在正常驾驶的时候,踩油门正常用力也不会超过几十牛顿,而在紧急刹车的时候,人会集中全身力量通过脚踩下去,通常都会达到几百牛顿。”俞笑闲告诉记者,他做的刹车误踩油门自动刹车系统就是利用了驾驶员在踩油门和紧急刹车时脚部力量的不同。
他在刹车和油门之间设计了一套联动装置,当紧急刹车误踩油门时,脚部的力量一旦达到一个定值,自动刹车联动装置就会启动,一方面,油门通过联动装置带动刹车工作,汽车会减速并停止运行,从而有效防止车祸发生;另一方面它会切断发动机电源,使发动机停止运转。
“我设计的这个系统非常简单,而且也很实用。”提到自己的科技创新作品,俞笑闲显得很有自信。
卖萌 第三代机器人成了魔方高手
记者在现场看到了一个既会“听话”还会“卖萌”的机器人,你对它说“笑”,它就会对你咧嘴大笑,说“害羞”,一双大眼睛立即垂了下来;如果你用手敲敲“机器头”右边,它的眼睛就会随着声音转向右边,与你互动。这个“可爱”的机器人是南京外国语学校谷逍驰同学的创新成果。
这个机器人是由语音控制的,它的后脑部位有一个语音识别模块,可以对周围的音频进行采样分析,并与预存在数据库的音频段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实现口令的识别,从而控制机器人做出对应的表情。而脑部左右各有一个充当“耳朵”的驻极体,可以通过两侧震动的对比,更直接地判断出音源方向并做出反馈,从而让机器人“敲哪儿看哪儿”。谷逍驰告诉记者:“我下一步准备在机器人眼球里装两个微型摄像头,看看能不能让它对人的表情做出反应。”
如果你觉得机器人会“听话”还不够过瘾,这里还有一个会玩魔方的机器人。金陵中学的卞远哲同学做了一个能解魔方的机器人高手,“我觉得解魔方真的很麻烦,折腾一天也解不出来,所以就想制作一个机器人帮我解,这已经是第三代了。”卞远哲告诉记者。
这个第三代模仿高手可以通过摄像头对魔方的六个面进行扫描,并识别图像和颜色,给出求解步骤,再将步骤发送给下位机操作机械手。只要将打乱的魔方交给机器人,不需要任何手动操作就可以实现普通魔方的全自动还原。
根据卞远哲介绍,这个第三代机器人已经摆脱了前两代的“坑爹”模式。第一代机器人只能手动,自动不起来;第二代虽然能自动,但是是用塑料制作的,精度不够,经常卡壳;直到第三代用数控机床加工,用金属和有机玻璃制作才有了现在这个“魔方高手”。
实用 “指路器”帮助视障人士“无障碍出行”
视障人士不都是全盲的,大部分视障人士都是可以“看见”光的。澳门慈幼中学的邓智仁同学偶然在网上看到了这个信息,萌生了利用视障人士的残余视力帮助这些有光感的盲人“无障碍出行”的念头。
只要视障人士在腰上系上一条腰带,再戴上一副酷酷的眼镜,有光感的视障人士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个方向有障碍物了。邓智仁利用超声波和灯条做出了这样的导盲装置。皮带的左、右以及前方装了三个超声波传感器,可以检测到三个方向的障碍物,一旦检测到障碍物,安装在眼镜里的灯条就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邓智仁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也有一些为视障人士设计的电子导盲装置,基本上都使用语音作为警报,影响视障人士的主要感官——听觉。“比如过马路的时候,盲人可能专注于导盲装置的语音提醒,反而会忽略汽车的声音,这样其实更危险。”邓智仁希望他的多方位视觉导盲器可以为视障人士提供更可靠的信息,同时减少对视障人士听觉的影响。
相关新闻>>>
美国专家谈“创新教育”
“老师不要给答案,
要让学生自己找答案”
江南时报讯(记者 许小溯 实习生 邹欢)在上周末举行的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教育论坛上,来自美国的教育专家保罗·卡莫给中国的传统教育“把脉”,他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老师应该尽量不去回答学生的问题,想法子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保罗·卡莫曾获得过“ 美国教育部总统奖 ”“麻省理工大学科技创新教师奖”等奖项 。目前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担任校长特别助理。
在现场,保罗拿出一张图片,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展示给观众看。一个圆状物,上面分布着不规则的“斑点”,上下都有圆弧形的“边框”,猜猜可能是什么东西?现场平时给学生授课的老师们也当了一回学生,沉浸在保罗的“课堂”里,猜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是人的眼睛吗?圆状物是眼球,旁边是眼眶?”“是从窗台外,看到的星空?‘斑点’是星星?”……恢复图片的原貌,原来是一幅“蛇吞蛋”的画面。
“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而不是教授者。”保罗认为,老师要不断地抵抗自己告诉学生答案的冲动,有时候就算牺牲一些教学内容,也要想法子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