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香港澳门
站内搜索

关键词:

搜索范围:

工作管理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英文网站
首页 > 教师论坛 > 教师论坛 > 全国公众信息服务门户网站

科学教师的盛会——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展示

2013-08-16中国科技教育本文被阅读过9952次[推荐][打印][保存][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本文转载自《中国科技教育》杂志2013.01/总第202期)

  熙熙攘攘的教室里分布着花花绿绿的展板,人们驻足于展板前,谈笑风生——看到这番热闹的场景,你一定会觉得这里正在举办一场展览。没错,但这并不是普通的展览,它是一场科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博览会”。无论是2012年9月的探究式科学教育英国约克大学培训项目,还是11月的“做中学”第3期高级研修项目,都以这样的博览会作为结束前的点睛之笔。

  这是一场展示研修成果的盛会

  参加研修的科学教师是博览会的主人,他们不只是对那些展板评头论足,展板上呈现的是他们自己的成果。在博览会开始前,每个教师小组有时间讨论一节课的设计,将讨论结果做成海报,贴在展板上。博览会开始时,小组成员一分为二:一部分是参观者,参观所有海报;一部分是东道主,向参观者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一轮展示后,参观者与东道主互换身份。每一位研修教师都热情地参与到了博览会中。

  海报上要呈现什么?学习目标、学习成果、教学活动、评测方法——这些不仅是教学设计一般所应包含的要素,也是教师们在培训中研修的内容。“做中学”第3期高级培训突出强调了情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因而在这一次的海报上情境也是必须思考和呈现的重点。

  也许有读者会疑惑,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有什么不同呢?在研修中,约克大学的培训团队阐述了他们对二者的区分:学习目标(learning objectives)指的是学习者所要达到的水平,例如“知道大多数细胞的共同特征”“理解人类的眼睛是怎样识别颜色的”“能够使用显微镜”;而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是学生要展示的、能证明他们达到一定学习水平的表现,例如“画图解释大多数细胞的共同特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解释人类的眼睛里有3种颜色感受器(红、绿、蓝),大脑用这些感受器提供的信号计算我们看到的颜色”“正确使用显微镜,安全和顺利地观察切片”。

(图1  “鲜花保鲜”海报,用一封信引入情境)

  教学设计和展示是对研修成果的一次评测。教师是否理解了学习目标与成果的差别,是否吸收了多种多样的评测方法,是否打开了教学情境的思路……都可以反映在教学设计和海报中。不少海报都采用了教师们从研修项目中获得的新策略。你看,这个“鲜花保鲜”课案(图1),设计者像约克大学培训者所介绍的CIEC Promoting Science项目的课程一样,用一封信将孩子们引入了教学情境:“我们想将鲜花的保鲜期尽可能延长,以便于我们的运输和销售,请帮我们找到一个合适的保鲜剂配方,我们将重金酬谢——某某花卉销售公司。”还有这个关于蒸发吸热的课案(图2),使用了研修中学习到的“概念卡通”(以卡通图的形式呈现几种观点,让学生挑选或补充新的观点并阐述理由)来激发学生交流他们的前概念。

(图2  “蒸发吸热”海报,用到“概念卡通”)

  这是一场“张贴控”的盛会

  从约克大学培训者所开展的这两次培训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英国的教师是“张贴控”,总喜欢用花花绿绿的纸把各种信息张贴出来。所以,在英国的中小学参观时,你总能看见一墙一墙饱满的颜色。其中有学生的作品,有课堂活动的温馨提示,有每天的课表,有学生活动的照片,有字母表、几何形状等学习内容。不仅要贴出来,而且要贴出创意。

  为什么要通过海报来记录和交流教学设计呢?这就是“张贴控”的表达方式啊!充满创意的教学案例,怎么能用平庸的讲述来告诉大家呢?当然要通过吸引眼球的海报!你看这个关于运动相对性的课案“运动和静止”(图3),包含这样一个评测活动:当学生闭上眼睛的时候,教师将原先排成一行的5个橡皮小人移动成2行,然后请学生睁眼,判断是哪些小人发生了移动,并说明理由。这项评测当然可以用文字平铺直叙地写下来。但是,教师创新地用橡皮泥捏了几个小人,粘在海报上,色彩缤纷,整个海报仿佛立刻“活”了起来,非常吸引眼球,于细节处见创造力。

(图3  “运动和静止”海报,彩色橡皮人是亮点)

  与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向全班口述自己小组的教学设计相比,用海报来记录和呈现是可视化和可保存的。从听众的角度看,如果只是听别人讲一讲,一是印象不深,二是容易走神,特别是在连续听好几个组的教学设计时。如果是边看海报边听讲,接受信息的效果就会得到提高,而且听完之后还能有机会回顾。这也是“张贴控”的立足点之一吧!

  即时贴便于粘贴、颜色醒目、移动方便、大小适中,十分适合在教学中作为张贴的媒介。在课堂上,你能用即时贴做什么?

  你可以用它呈现学生的前概念。例如,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将他们所能想到与某个主题相关的内容写在即时贴上,将一个小组的即时贴集中起来,经过讨论,在海报纸上贴成几组,写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成为一张“概念地图”。教师通过它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再回顾他们的“概念地图”,完成一轮对概念的更新。在培训中,教师们也围绕“水”做成了自己小组的概念地图(图4)。

(图4 关于水的“概念地图”)

  你可以用即时贴记录实验数据。在《中国科技教育》杂志2012年8月刊中,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Hans Persson教授在他的《创造力与多样性:基于探究的科学教育的有力工具》一文中介绍了他用即时贴记录实验数据和使数据表格“摇身一变”成二维图表的策略。

  你还可以用即时贴展示“星星”与“希望”,这也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博览会的重头戏——

  这是一场“星星”与“希望”的盛会

  即时贴在我们的博览会上挑起了大梁:当研修教师们观看彼此的海报时,他们要完成一个被称为“2颗星星、1个希望”(two stars and a wish)的任务。“星星”即表扬。研修教师要对每一张海报提出2个优点,如“情境创设好”“任务难度不大,易于操作”“设置了评测标准”等。“希望”是建议——请注意,不是缺点,而是建议。研修教师要对每一张海报提出1个“我希望……”,如“多给学生设计和讨论的机会”“在北方可以用暖气片代替电吹风”“注意保持水量的公平性”“给学生更丰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设计1个记录表吧”。在英国,“2颗星星、1个希望”是常见的教学策略,教师经常将它用于同伴及自我评测,让学生对彼此的学习作出反馈,思考哪些是好的,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我们的博览会上,研修教师们也要这样作评测,给每个组的教学设计“2颗星星、1个希望”,将星星和希望分别写在即时贴上,贴在相应的海报旁。

(图5 “摆的快慢”得到满桌子的“星星”和“希望”)

  “2颗星星、1个希望”的策略在教学设计分享中是特别适用的。研修教师自由地在教室里浏览各组海报,一对一地相互切磋,张贴自己的“星星”和“希望”。与全班集中发言相比,这种方法下的评论更加轻松,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机会发表意见,避免了一两个人垄断或主导全班言论的情形。规定了教师在评价时必须指明2个优点和1个建议,也避免了同行相轻只说缺点的情况,或者碍于面子只说优点的情况。营造和保护舒适、安全的交流氛围,增加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是约克大学的培训带给我们的关键信息之一。轻松的氛围促进了智慧的交流。每一张海报都得到了丰厚的回馈,每一张即时贴都展现着自由与智慧。■

  作者:陈彧/中国科协“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教学中心(东南大学)

文章主题词:
    评论
    称 呼:  
    评论须知
    • ★ 在本网发表言论,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有关法律法规;
    • ★ 请勿发表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言论;
    •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 在本网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评 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