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香港澳门
站内搜索

关键词:

搜索范围:

工作管理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英文网站
首页 > 媒体报道 > 媒体报道 > 全国公众信息服务门户网站

【大众日报】为何要培育“战略科学家”?

2020-07-21大众日报本文被阅读过3348次[推荐][打印][保存][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作为“战略层面的科学家”和“科学领域的战略家”,战略科学家的培养和作用发挥,对于我国打赢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整体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至关重要。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

  当今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是国家实力和意志博弈的核心所在。谁掌握了科技创新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国际竞争的决胜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科技是强国的支撑,而能否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战略科学家的培养及其作用发挥。

  战略科学家有两层含义:

  一是战略层面的科学家,他们既能深耕专业、探赜索隐,又能跳脱专业、总揽全局,在对学科专业发展历史、现状与前景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开拓性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引领专业的发展方向。

  二是科学领域的战略家,即一方面能够站在科学技术发展最前沿,洞察时代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着眼拓展和维护国家现实需要和根本利益,对国家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思考,形成具有科学内涵并能用于指导科学实践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能够树立自己在某一科学领域的权威性身份,在统领学科发展基础上,带领科研同行一起,为科技事业创新发展作出群体贡献。

  在科学家群体中,战略科学家是科学性与战略性的集成、引领性与典范性的嫁接、专才与通才的统一、创造性知识与创新性思维的结合。美国著名学者科林斯在《大战略》一书中写道:“如果说在某个领域里,通才比专才更为可取,那个领域就是战略。”

  与一般科学家乃至科技领军人才不同的是,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性更多地在于“战略性”而非“科学性”。就与社会接受度较大的科技领军人才比较而言,在概念上,科技领军人才仅限于“科学”层面,是掌握最新科学技术最前沿领域知识、具有代表性科学话语权的科学家。至于战略科学家——不妨形象地说——科学领军人才中的“领军人才”,属于“领袖型科学家”范畴。


朱光亚(右)与钱学森(左)交谈(图源网络)

  可以说,战略科学家既是国家发展的宝贵财富,乃“国之重器”,不可或缺、无可替代;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个体呈现,如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作为战略层面的科学家,他们必须悟得透、握得准,以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引领未来;作为科学领域的战略家,他们必须站得高、看得远,以科学视野和战略眼光谋划长远。

  战略科学家是全面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少数”。其能立人所未立、见人所未见,在科技领域独当一面,在国际上掌握科技话语权,是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国际代言人。

  战略科学家对于学科发展规律的探索、对于科学研究本质的理解、对于科学事业所作的贡献,要达到“透古通今、了然于胸”的境界;他们对于学科发展方向、科技发展趋势、国家发展战略,要有整体性把握、全局性思考和前瞻性认识,并能提出基于科学实证的战略性规划决策建议。他们要能较好地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敏锐洞察和思考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性问题,并创造性地提炼出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科学问题,不断开拓新的科技领域。

  战略科学家是“科技帅才”。“战略”之所以重要,甚至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主要在于“战略”具有根本性、统领性和决定性作用。战略科学家要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能够组织大规模科技创新活动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并作为“首席科学家”负责决策建议的组织实施,从而解决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他们要能跳出学科门户之见,以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尤其是科学发展战略(或规划),整合学科科研力量,建立独创性学科体系(基础科学领域)、技术体系(技术科学领域)与生产体系(工程技术领域),在国家大科研体系中不断开疆拓土,引领学科发展新的方向,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一般科学家难以企及的独特贡献。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战略科学家堪称科学家群体中的“冠军选手”,对国家的贡献远非一般科学家所能比拟。

  打造一支统领科技战线千军万马的战略科学家队伍,一方面可以为国家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水平且具有实践意义的战略咨询,从而提升国家战略决策力、战略执行力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夯实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科学家群体更好领悟国家战略意志、执行国家战略行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从而提高国家战略执行力,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影响力。

  战略科学家的培养乃千秋大业,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遵循教育基本规律、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应从长计议,从战略高度加强对战略科学家学术成长规律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创新,着力实现人才制度改革突破,推动人才队伍整体创新能力提升,从强调实现人才队伍代际转移,转向战略科学家和科技拔尖人才培育;从人才队伍发展规模总量控制,转向人才队伍的动态优化与持续发展机制建设。

  同时,应通过建立战略科学家潜心科研、勇攀高峰的科研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其创新潜能,实现其在科学研究中的自我激励、自我赋能、自我突破。目前,我国已建立涵盖不同成长阶段科技人才的项目资助体系,但对于身居科研创新一线的战略科学家群体,尚缺乏实质性支持,这与战略科学家在科研创新主体中的地位很不相称。国家应建立完整的战略科学家科研激励机制,包括:强化战略科学家决策咨询的作用,提高战略科学家在国家科研战略制定、重大项目规划等领域的话语权重;适当扩大战略科学家的科研自主权,精简报批、审定、验收程序,尽可能减少制度上的繁文缛节;明确适度激励机制对于激发创新潜力的重要性,在资助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创新;建立差异化的资助体系,并在资助额度上有所倾斜和突破,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最后,要努力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落实落地,让一代又一代敢立时代潮头、堪当国家重任的战略科学家骈兴错出、不断涌现,助力他们将满腔热忱化作“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实实在在的报国行动;让战略科学家在实施重大科研项目时拥有技术路线决策权,科学尊严得到切实保障;适度扩大战略科学家学术资源调配权,让经费围着人转而不是人围着经费转,确保他们心无旁骛,将主要精力用于科学研究;要尽可能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预,更不能将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将行政为科研服务、为科学工作者服务落到实处,让科学研究、科研创新回归价值本位。(作者:汪长明 系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副部长)

(作者:汪长明)
文章主题词:
评论
称 呼:  
评论须知
  • ★ 在本网发表言论,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有关法律法规;
  • ★ 请勿发表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言论;
  •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 在本网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评 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