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香港澳门
站内搜索

关键词:

搜索范围:

工作管理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英文网站

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活动 内蒙古科协致敬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典型事迹宣传展示(三十)

         在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期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我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胸怀祖国、情系未来、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科学精神和育人精神,内蒙古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与内蒙古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将于5-6月开展全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典型事迹宣传展示,激励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建功新时代、逐梦新征程,为提升我区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乌海市天才工厂科学实验室王凤鸣

用坚守诠释科学教育的初心

 

        盒子里到处爬的蚂蚁、饲养笼里倒挂着正在结蛹的毛毛虫、实验盘里四散生长的黄黄黏黏的黏菌、操作台上各种奇形怪状的玻璃器皿正咕嘟咕嘟的煮着不知是什么的东西、恒温箱里一摞一摞的培养皿、炸弹闹钟、水碓、全系投影、离心机、手摇发电机……“天才工场”的实验室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教具和在外人看来“稀奇古怪”的东西。桌子上3D打印机正在打印乌海的地标建筑成吉思汗头像,窗户边激光切割机正在裁切老师已经调试修改过好几次准备用来讲“弹性形变”的皮筋手枪。

        2016年底,从公务员队伍辞职出来的王凤鸣,创办了乌海天才工场科学实验室。“爱因斯坦说每个人生而为天才,但是用爬树来衡量鱼的话,那这条鱼一生都会相信自己是个蠢材,我们希望激活每个孩子心中的小宇宙,让他们个个成为天才,这是天才工场的由来。”

从领导到创业者 从兴趣到创业

         五年前,一个在体制内待了十年的“无知少女”(无党派、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干部),在他人眼里占尽了天时地利的王凤鸣,而立之年做出了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决定:辞职创业。她的创业项目很简单:做教育。一次“科学实验秀”的亲子活动中,她认识了现在合伙人秦正,也正是秦老师的这堂课激发了她对科学的兴趣,她感叹当初她的理化课如果能是这样,哪怕只有一节,恐怕也会很轻易地开启他对理化认知的大门,不会一直都觉得理化生是豺狼虎豹,想到到现在仍有很多孩子跟她一样理化“不开窍”,加之看到家长、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深厚兴趣和热情,王凤鸣萌生了开启科学教育的想法。

        与此同时,公司也一直坚持在为公益事业献上自己小小的一份力量,自成立以来持续为大中小学等团体提供公益科普服务并承担了部分学校第二课堂的科学实验课,三年累计为全市23所大中小学授课近400节,受益人数近万人。自行组建了公益微课群《科学十分钟》,每周三坚持在群内直播科学课程或带领孩子做可以在家完成的小实验,新冠疫情期间,更是加大了播课频率,由原来的一周一次增加到了一周三次。这件事,他们一做就是三年,微课群的规模也从最初的一个群增加到了三个群......

从朝九晚五到996 从热爱到坚守

           科学教育创业,当时国内没有成功经验,没有可参考借鉴的模板,业内其实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每一步都要靠着自己摸索尝试。凭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她的团队放弃了无数个周末、下班的休息时间,大家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陪家人的时间。

          科学老师在孩子的眼中就是科学家,他们应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为了尽量不让孩子失望,为了尽量应对孩子随时随地突发奇想提出的问题,王凤鸣要求他的团队每天上班的前45分钟必须雷打不动的学习,公司书柜里摆满了关于科学的书籍,“与其说是给孩子们提供的,倒不如说是买给我们自己的更准确。”公司还有这样一个规定:老师回答问题时必须确保自己一定是懂的,如果不懂,要勇敢的承认自己不懂,绝不能给一个错的答案,如果是猜想必须明确告知这是个人猜想,然后鼓励学生一起去寻找答案。“科学绝对容不得我们的丁点敷衍。”对科学教育事业的深深热爱,是她和她的团队一直以来的执着坚守。因为热爱,所以才会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因为热爱,所以才会竭尽全力做到最好。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 从任务到兴趣

          “现在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不思考,老师说树叶是绿的花儿是红的,他就记住树叶绿花儿红,他不去思考为什么就是绿的,为什么还有黄的和红的,为什么会说五颜六色的花,我们希望引导孩子们去研究身边一切习以为常的东西,每看到一个东西、现象的时候多问一个为什么,研究的这个问题来源于生活,又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在老师们提交的课程设计中,王凤鸣都要求不能只有结果预设、照“说明书”操作式的实验,必须加入“探究”的环节,每节课研究的内容都要真正上升到科学研究的层面,比如探究液压这节课,在完成液压手臂的制作后,在添加液体的时候,老师会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要选择什么液体并且说出理由,有的同学提出用油,理由是不易挥发,立刻有同学反驳说油贵,成本高,还有人提出装加了泡腾片的水,理由有是气体力量会更大,甚至还有人提出装醋等等等等。最后因为孩子们的争论互相无法说服,老师就帮他们准备每个人提出的材料,然后让他们一一去验证到底谁的对,通过一轮的探究,学生们自己就会得出结论:因为密闭性的原因,油很容易漏,流的到处都是;装了泡腾片的水还没等用二氧化碳气体早就跑光了……就是这样的“折腾”精神,他们发现孩子们逐渐开始凡事“多一句嘴”了,以前总是老师讲什么孩子习惯于“确信”,现在课堂上出现反驳、质疑、甚至深入提问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从不被理解到逐渐认可从学知识到用知识

             因为对探究环节的要求,刚开始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很多家长的不理解,“你们怎么能让孩子胡折腾嘛,他怎么会知道怎么弄”,其实如果按照“预设”的步骤,实验一定是能完成的,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因为他“成功了,有一个可以带走的东西……”这是最节省成本、老师也最不费力的上课方式,但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认为科学研究其实就是按着说明书、PPT或者视频一步一步的做,肯定会成功的,他们不会知道其实他现在所看到的成功实际是之前老师一次次的失败和反复尝试得来的,他只会知道按着老师说的量把秤好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和氯化铵加进水里搅拌就能变成状态粘稠的洗手液,他永远不会知道如果再继续加入氯化铵反而会变成清水一样的状态,实验就失败了,他也不看到变成清水的样子是什么样的,更不知道这个叫量变引起质变。“如果就是这样的课,我们情愿不上,我创业不是为了发财,是因为情怀和有趣。”为了这份“情怀和有趣”,他们付出的是经常出现孩子实验失败了哭的稀里哗啦不肯走,是家长严厉地质问‘为什么别人家孩子都有就我家孩子没有?’是经常上完课后出现原有预算成本翻番的情况……

            时间是最好的的过滤器,经过两三年的坚持,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可了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感知到了孩子的变化和收获,曾经一位一年级的家长专程高兴的打电话跟老师说,他和孩子一起读绘本看到沼泽地的时候,孩子告诉他沼泽地属于非牛顿流体,和面团类非牛顿流体正好相反,它们是吃硬不吃软的家伙,越是快速搅拌,它们就变得越稀,所以在沼泽里越拼命挣扎被吞没的速度会越快,掉进泥潭保持不动反而可以飘在上面更长时间。家长听完孩子的完整表述感到非常吃惊,他不相信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能把这么复杂的自己甚至都没有听说过的专业词汇如此准确的说出来,还能讲清道理,询问后才知道是孩子在科学课《非牛顿流体》这节课中做过实验,这些知识是老师课上讲的。她兴奋的跟老师说“我说实话开始根本不相信他在这里能学到什么,就是想着送她来玩玩,这次真的震撼到我了……”

从一无所有 到小有成绩从模仿到创新

           四年里,王凤鸣和他的团队除了努力做好课程开发,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他们还一直在坚持着一件刚开始不是很多人知道、知道的人觉得“没啥用耽误学业”的事——带领学生参加教育部认可的各类科创赛事。他们认为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科学家、教授,无论是做一个小小的科学实验,还是做争取诺贝尔奖的研究,道理和路径是相通的。他们相信孩子能够也通过一次次的课程实验证明了他们在早期阶段是有能力接触真正的科研和技术的,如果能从小培养训练,刚开始他们确实做不了创新,只是模仿,慢慢地做多了、知识积累了,也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了,就可以尝试做一些发明和创新,这意味着在他的脑海中已经埋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对以后的科学思维以及创造力的养成是有帮助的。

          四年的努力,他们的创新培养也小有成绩,2019年荣幸的被自治区科协评为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截止目前带领的学生在省级、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科学影像节上获奖17项,获得的最高奖项是国赛一等奖。

           谈及未来,王凤鸣自称“胸无大志”,只是希望全社会能够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教育,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在未来全球化的时代,普及青少年科技教育,共同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下一代。于自己而言,就是坚持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持续不断的深耕, 不忘初心,做一名优秀的教育人。

 

 

 

 

乌海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温艳云

用汗水谱写科技辅导的华美乐章

 

         河流的幸福,在于以广阔的心怀容纳雨水并流进浩瀚的大海;蜡烛的幸福,在于点上耀眼的光芒燃烧自已,奉献别人;蜜蜂的幸福,在于辛勤地采集花粉给人们酿出甜美的蜂蜜,为花儿做媒;她的幸福,在于走进校园传授无尽的知识,为同学们播撒科技的种子,用智慧浇开理想之花——这就是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北京师范大学乌海附属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温艳云眼中的幸福。

         她是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北京师范大学乌海附属学校的美术教师温艳云,同时担任学校的科技辅导员。她还是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优秀科技辅导员、

         内蒙古乌海市优秀科技辅导员、自治区优秀科技辅导员。她曾任乌海市乌达区美术兼职教研员。

         她辅导的学生在市、自治区、全国的各类科技竞赛中硕果累累,为乌海市乌达区北京师范大学乌海附属学校的科技教育树立了一面旗帜。

用“爱”教学 开展科技创新教育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并且是新鲜的。温艳云正是以这样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为科技教育工作者,她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一定的科普知识和技能,单凭一股热情是不可能把青少年引上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之路的。为了能更好地做好学校的科技辅导工作,她不停地学习和钻研科技方面知识。她买来许多科技方面的书籍,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这些书籍,充实丰富自己的科技知识。并经常与兄弟学校的科技辅导员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

          同许多普通教师一样,她从事着最平凡的工作,既没有震撼人心的举动,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但是领导的信任,学生的尊敬、爱戴,学生家长的寄托和感谢,都令她在这三尺讲台边,勤奋踏实地工作,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人生的奋斗目标不要太大,认准了一件事情,投入兴趣与热情坚持去做,你就会成功。”每当被问及他的奋斗秘诀时,她就会这样去回答。她的生活中没有周末,永远都是努力奋斗的状态,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用“心”去做科技教育的领路人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她利用学校社团和周末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科技幻想绘画的辅导,引导学生运用绘画的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遐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学生首次接触科幻画的创作时感到非常高深,好像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自己也不可能想象设计出来这样的画面,但随着上课老师进行的各种引导及分析,学生们逐渐觉得没有那么难、也就是运用掌握的科学知识,对未来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只不过绘画的方式必须有创意,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科幻画的创作灵感及兴趣。

         在她的指导下,学生参加了第29届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展项目中《绿色飞船》、《沙漠种植汽车》获二等奖。参加第31届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生态小厦》《灵感激发器》《海水能量转化器》等作品均获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展项目一等奖。《未来超能力》、《废弃清除剂 》、《海底潜水艇》等作品均获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展项目二等奖。等等这些奖项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我和学生。

           她爱自己的学生,同时也特别珍惜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的时光。她经常利用学生放学的时间,义务为孩子们提供科学小制作、科技小发明培训。随着参训学员的一天天增多,她的嘴角挂起了罕见的满意的笑容。从科技小制作的步骤、方法、图片到科学小发明的知识、创意的讲解,到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这看似简单的飞跃,却经历了数不清的风吹日晒、烈日骄阳。她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一批批求知若渴的科技之星,她的生活因忙碌而收获的丰硕果实使得人生赋予了精彩的意义。

          2016年2月她所指导的学生韩劲涛发明制作的《低音炮》获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由于条件所限学生因地制宜,张彩霞、赵博同学用校园里的马莲草编织出的《简易花筒、笔筒》、《草坪上的孔雀》获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二等奖的好成绩,这是她辛勤付出的结果。

          多年来,她根据青少年好奇、好学、好胜的生理、心理特点,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统一起来,精心设计青少年喜爱的活动项目,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市、自治区级及校内组织开展的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中,让学生在科学的领域里探究、创作、发明动脑又动手,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实践技能。她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引导青少年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奔向大海。长江、黄河都奔向了大海,但方式不一样。长江劈山开路,黄河迂回曲折,轨迹不一样,但都有一种水的精神。对于温艳云而言,她努力探索,无私奉献,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科技梦,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享受着“桃李满天下”的幸福,她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找到了个人的幸福与快乐,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真正价值。

 

 

 

 

乌海市青少年STEAM创客实验室乌达

在孩子的心里埋下科学的种子

        “下课前,我问大家几个问题,植物用什么工具把地下的水运输到叶子上呢?”

          ——“导管!”

        “那是谁给他提供的动力呢?

          ——“太阳!”

         “老师我的花变色啦!老师你快看!老师你快看啊!”......

           这是在位于乌达区青少年STEAM创客实验室里的正在进行的一节开放性科学实践课,参加的学生是来自乌达区各小学3-4年级的学生。课堂上,孩子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的高喊着抢答老师的问题,每个人的面前放着已经开始逐渐变成双色的玫瑰花。这节课他们研究的主题是植物如何运输水分和营养物质,正在变色的玫瑰花就是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看到植物如何用导管运输水分而设计的实验,因为汲取了加入不同色素的水,玫瑰花瓣在孩子们的课还没有结束就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变色,看到变化,孩子们大呼太神奇了,不断地有孩子兴奋的举起来他的双色花给老师展示。

          乌达区青少年STEAM创客实验室于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的,乌达区科协为主建方,负责运营的投课方是专注于中小学科学素养构建以及创客教育研发的天才工场科学实验室。实验室在规划建设之初将其定位为全区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课”的活动阵地。活动聚焦“科学知识普及”领域,引导“动手”实践,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活动方式采用“主题课”形式,通过讨论、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形式渗透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围绕地球科学、自然与环境、健康与安全、3D打印、机械工程等多个领域开展。实验室每次可容纳35-40人,全区所有的小学生每周六日自愿报名免费参加。

           按照培养计划,这里每周都会安排不同的课程,每节课时长2小时,课程形式围绕一个主题,基于新课标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一半以上的时间让孩子们实际动手实验。创客实验室自建成开始供课,这个活动就一直大受追捧,每月发布课程安排的时候,大家几乎是用“抢”的方式才能报到名,投课方用“每次都是秒没”来描述它的火爆程度。

合作探究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这里上课的孩子表现出来的状态与在学校的课堂状态截然不同,这里的他们似乎更“放肆”,话也“格外多”。每节课的开始,老师都会专门强调一次——我希望在这里你们不把我当老师,而是和你一起研究科学的伙伴,我来帮助你们完成今天的实验内容,我更希望大家可以不断地去思考、质疑我讲的每一句话,大家一起来讨论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每次课堂上老师都尽可能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们主动提出问题,模拟情景,引发猜想预测,发表不同意见,引起争论,以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和主动性。在持续的引导下,经常来参加课程孩子逐渐了解了这里的上课风格和模式,他们不再羞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经常提出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和答案,其他刚来的孩子也逐渐受到他们的感染,同样很快进入这种状态,课堂人人参与、人人思考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困难就是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精力来维持秩序,而且在外人看来可能会觉得课堂有点混乱,但我们认为慢慢地大家就会理解,这种氛围会更容易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实现出来,在碰撞、分享的自主、开放氛围中,让他们的想象力被激发、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得到锻炼,这样久而久之遇事就会下意识的产生一个需要深度思考的提示,会习惯于多问一个为什么,然后对别人讲的东西进行二次深加工,把别人的知识放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投课方负责人说。

车库文化培养科技创新基因

            乌达区青少年STEAM创客实验室的建设借鉴的是美国的“车库文化”。美国很多人家里的车库就像是一个小的实验室,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瞎折腾”的场所,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带到车库实践,在乌达区青少年STEAM创客实验室的“车库”里,同样摆满了各种设备、工具、材料供孩子们动手实践。

           “科学的特点是有无数的方向可以去研究,科学家不仅仅是做编程、研究机器人,研究什么都可以。如果孩子想创新的话,就要寻找他擅长的、喜欢的方向,哪怕这个方向很小。我们希望孩子突然一天有个有趣的想法,想做个什么东西,可以很方便的有一个实践的场地,用那里的工具和器材,包括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烧杯、量筒、锤子、钉子、轮子进行发明与创造,把他们一些创意和想法、甚至梦想变成现实。我们的团队认为孩子在动手操作和建设的过程中,能学到无可取代的经验和真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意义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是非常深远的,也正是现在国内孩子欠缺的。”投课方负责人解释说。

            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这里成了无数孩子们“心心念”的地方,每次老师们进到教室都立刻会被一帮孩子围住不停地追问“老师咱们今天干什么?”“老师你上周问到空调为什么要安在高处暖气为什么要安在低处我知道答案了”“老师咱们什么时候能再上一次曼妥思可乐喷泉,太好玩了”......家长们反馈这是唯一不用操心的课,每到上课的日子孩子甚至会不睡觉的等着去上课,有的时候还会成为上其他特长的交换条件。

            未来,乌达区青少年创客实验室将继续在为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创造更优越的条件,让更多的孩子能受益。正如投课方负责人所说,他们希望能够打破重书本轻实践、重应试轻能力、重考试轻应用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孩子在科学研究中认识自己,测定自己的天赋,根据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理想,在不断地动手实践过程中,逐渐明白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科学,在不断地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善于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在争论辩论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实证的方法去研究探索问题……这比考一个高分更有价值和意义。

             “我们的梦想很小也很大,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每个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努力地呵护等待它生根发芽,成为祖国未来创新科技发展之路上的参天大树……”

 

内蒙古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内蒙古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

 

 

 

文章主题词:
    评论
    称 呼:
    评论须知
    • ★ 在本网发表言论,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有关法律法规;
    • ★ 请勿发表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言论;
    •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 在本网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评 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