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香港澳门
站内搜索

关键词:

搜索范围:

工作管理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英文网站
首页 > 新闻报道 > 工作动态 > 院校竞赛

【科技活动】清华大学“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014-07-21清华大学本文被阅读过2109次[推荐][打印][保存][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各位营员,昨天小科为大家介绍了“科技创新,星火燎原”清华大学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即星火班),今天小科为大家带来的是清华大学“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竞赛简介

  “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清华大学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术科技竞赛,学科涵盖信息技术、基础科学、机械控制、能源材化、基础建设、人文社科等六个门类。作品评审由院系初评、校级复审和终审等三个环节组成,最终筛选出一批科技含量较高、学术性较强的优秀作品。挑战杯从作品征集仪式启动,至评审结束展览作品,总共历时6个月。该竞赛创始于1983年初,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32届。每年参赛作品400余件,参赛人数3000人次。

  在 2014年4月举办的第三十二届挑战杯中,共产生了6件特等奖作品,分别为机械系的《多自由度柔性仿象鼻机械臂》、经管学院的《因地制宜的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典型模式及推动因子分析》、汽车系的《自由角度无线充电》、化工系的《金属有机骨架(MOFs)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和应用研究》、化工系的《高容量柔性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以及环境学院的《污水驱动的氮磷回收产电净化系统》。

  来自全校29个院系的87件作品参加了本届“挑战杯”竞赛的终审答辩。所有作品按信息技术、机械控制、基础建设、能源材化、基础科学、社会科学及实践调研等6个学科类别分8个分场进行公开答辩,其中信息技术、社会科学及实践调研各设两个分场。作品答辩阶段,每个作品的展示时间为5分钟,评委的提问时间为3分钟。评委根据作品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创新性、工作量及完成情况和现场答辩表现给出最终得分。经过选手答辩与评委合议,共产生8件特等奖候选作品。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今年的特将获得者,看看他们是如何走过自己的挑战杯之旅的。

  戴亚奇,本届“挑战杯”信息技术场特等奖获得者。他先前曾和一位学长一起做过关于汽车无线充电的项目,当时就注意到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仅能对某一特定的方向进行充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创造性地想出了能量发射器和接收器自动对准进行充电的方法,而不是大家所想的360°角的全方位充电方式。在项目成立之初,由于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测量磁场的方法,他经历了数次失败,然而在收到美院门口雕塑的启发之下,他采用正交线圈检测磁场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之前的问题,最后成功的制造出了自由角度无线充电的装置。在采访时他表示:在将来,可能会有更好的实现自由角度无线充电的产品,但是他的自动对准的意识很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目前他已经申请了一项专利,另一项专利的申请还在审批中。

  他说在清华的人智商都很厉害,但他会尽量让自己更多一份恒心。他身上扛着整个化工系科协,他说压力虽大,但他会努力做好。化工系在今年挑战杯上取得的好成绩是意外之喜,他想进一步在系内推广科技创新,毕竟这个好几代人共同打拼出来的成绩非常辛苦,不能让这股劲泄下来。社工、学业和科研,他用切身行动证明了三者可以平衡地这么好。他是元喆,他投入着努力着享受着也收获着。

  这就是挑战杯,挑战你能力的极限,挑战你无限的可能。

文章主题词:
评论
称 呼:
评论须知
  • ★ 在本网发表言论,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有关法律法规;
  • ★ 请勿发表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言论;
  •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 在本网发表的言论,本网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评 论:
验证码: